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古代官員是如何上班休假的?古代有清明節和中秋節這樣的節日嗎?

古代官員是如何上班休假的?古代有清明節和中秋節這樣的節日嗎?

“韓關放假五天洗澡。”

漢代的清明節還沒有成為國家法定節日。

要說清明節,首先要說中國古代的休假制度。

中國古代沒有“星期日”的概念,但休息日壹直存在。而且中國古代人享受休假的時間比較早,最晚在秦漢時期就有了比較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在古代,只有1天的休息時間,名稱不同。現在叫休假,古代叫“洗澡”或“洗澡”。

為什麽古人把休假叫做休息?“慕”字揭示了端倪,這是定期讓現在被稱為公務員的公職人員回家洗頭洗澡,從事個人衛生需要所致。最先享受安息——穆制的應該是壹群為皇室效力的“文官”,也就是所謂的“中官”,也就是所謂的“內大臣”。中官是為皇室效力的官員,宮裏沒有專門給他洗澡的地方,只能定期回家輪流“洗澡”。

休息期制度推廣後,形成了全國性的休假制度。唐代文學家張守節寫的《史記正義》中所謂的“漢官放假五天洗澡”,就是這麽回事。除了“五日制”,漢代還有“十日制”,即工作10天,休息1天。

但在漢朝,很多有思想的“文官”會主動放棄休假。比如和漢武帝劉欣“斷袖”的董賢,就是壹個中官(舍人太子)。每到木秀日,董賢都不“回家洗澡”,而是壹心壹意陪著皇帝,深得劉欣歡心。因為董賢休假很久不回家,劉欣命令董賢帶著妻子住在宮裏,方便夫妻倆相聚。

在漢代的休假制度中,除了休穆等休息時間外,還有節假日。法定假日更接近於現代意義上的法定假日。根據《薛漢宣傳》透露的信息,漢代國家法定節假日很少。起初,只有兩個,壹個是夏天的至日,另壹個是冬天的至日,都有五天假期。到了東漢,又加了“福日”。

這個時候的清明節還不是漢朝的國家法定節日。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將掃墓納入儀式。

清明節第壹次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是在唐代。

到了隋唐時期,慕休息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十天休息成為壹種制度,即工作9天,休息1天,休息日定在每月10日、20日、30日,共3天。十天休息是壹種公休,不再有輪換。除了值班人員,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回家洗澡”。

除此之外,最大的變化就是節假日的大幅增加。清明節第壹次和寒食節壹起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是在唐代,清明節放假。

《大唐六典·尚書·吏部》規定,唐朝內外官員有“假太平之節”:鄭源(旦)、冬季至日、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季至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長夏、立冬...幾乎每個節氣都有假期;還有婚假、喪假、探親假、掃墓假等等,比現代假期機會多得多。

說到這裏,我想談談清明節和寒食節。因為這兩個節日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所以經常被現代人誤認為是壹個節日的不同名稱,但其實差別很大。至日入冬後的第105天是寒食節,所以也叫“百五節”。寒食節過後,我到了清明節。

在民間傳說中,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壹樣的。據漢族人桓譚介紹,寒食節最初是山西省的壹種習俗,稱為“太原縣人,隆冬五天不吃食物”,以達到少生病的保健效果。桓譚認為這種習俗是“對介子的壹種演繹”。介子推是晉國人,他在晉文公有難的時候對他很好。晉文公稱帝時曾放走火燒山,希望趕走帶著母親上山隱居領俸祿的介子推。不知道介子推寧死不當官,被燒死在壹棵柳樹下。晉文公對此深感懊悔。此後,每次火燒山被釋放,宮內都禁止生火紀念介子推,逐漸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後,晉文公設立了“清明節”,祭祀介休並為其掃墓,清明掃墓又成了壹種習俗。

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信,確實有壹個介子推,在《左傳》中有記載,只是叫“介子推”,只稱他為“隱死”,並沒有晉文公放了火燒山的情節。但不管怎麽說,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寒食節和清明節歷史悠久。

寒食節其實是壹個勵誌的節日。隋唐以前,人們對寒食的重視程度超過清明。當他在李隆基(唐玄宗)稱帝時,清明節的掃墓儀式被正式納入儀式,是當時的“五禮”之壹,清明節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清明假期與寒食節聯系在壹起,成為元宵節後春季的壹個“小假期”。唐肅宗·恒力縮短了皇帝生日慶典的天數。

清明節首次成為“黃金周”。

唐朝的假期確實遠比秦漢多,幾乎泛濫。全年放假,加上壹個月三天,壹年36天,唐朝的公務員壹年平均可以享受近百天。換句話說,唐朝的“文官”壹年有三分之壹的時間不用上班。

唐代宮廷的假期安排如下:“鄭源和冬季的至日各放七天,寒食節為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季的至日和臘日各放三天”。用現代語言解釋壹下:元旦和冬季至日是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壹起,放假4天;夏季至日,中秋節和臘月(臘月)都有三天假期。

唐代清明節的“小長假”安排不需要暫停,把寒食和清明節放在壹起就夠了。與此同時,發生了壹些變化。我在恒力(唐肅宗)當皇帝的時候,大概覺得短暫的假期不夠長,就增加了清明節寒食節的假期天數。我把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的錢球節三天假期減少到1天,寒食節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的節日史上,清明節第壹次成為真正的“黃金周”。

錢球節,也叫天長節,是清朝皇帝的生日。縮短皇帝生日慶典的天數,增加清明節的假期長度,表明唐人對清明節的重視。事實上,唐朝的人們非常喜歡清明節。僅從季節上來說,春暖花開的時候正是春遊的好時機,可以讓他們掃墓,不錯過風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受歡迎,於是人們蜂擁而出。從杜甫“壹日花盡,長沙千人出”的詩句中,可以想象出唐代清明節出遊掃墓的熱鬧景象。

繼恒力之後,唐朝的清明節又發生了變化。太子李煜(唐代宗)繼位後,清明假期改為五天。但在其子施立(唐德宗)稱帝的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恢復了恒力時代的做法,將寒食和清明兩個節日合二為壹,假期仍定為7天,“黃金周”再次出現。[

到了宋代,“清明農流”熱鬧非凡。

清明節在元代有三天假期。

在宋朝,清明節也是壹個全國性的節日。宋朝延續了唐朝享受假期的做法。寒食和清明節合在壹起,假期也是七天。而且兩個節日已經完全融合,移植到了古代三月三上巳節的壹些娛樂功能中。人們旅行時喜歡來到水邊。

清明節也是宋代的壹個重要節日,甚至比唐代更重要,掃墓的習俗更為濃厚。這從北宋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出來。第壹段是人們從外地回來在汴京(今開封)掃墓的情景。在宋代的清明節,無論是皇室還是民間都會舉行壹系列的活動,熱鬧程度不亞於元宵節。在後來寫的《東京夢中國》中,開封府人孟先生這樣描述當年清明節的氣氛:“京城清明,四野如市,杯盤列園中,互相犒賞,載歌載舞,至黃昏時分。”

“清柳”的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頂峰。根據吳的夢,在宋代,在清明節,家家戶戶的門上插上柳條,這被稱為“明亮的眼睛”。所謂“明眸”,並不是祈求眼睛明亮,而是民間習俗中的驅邪,意思是區分鬼邪,看家護院。這時候柳枝和桃枝的作用差不多。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的流行勢頭不減。周覓在《老武林》清明節日裏提到臨安(今杭州)城時,用了這樣壹句話:“京城人皆垂柳,小廣場雖靜悠揚,亦綠可愛。”難怪宋人能寫出“莫折盡青花,明朝出城人多”的詩句。

宋人在清明節的長假期間有很多活動。民間也喜歡在這壹天挖井,而皇室則會舉行唐朝皇室才有的“換火”活動。然而,宋代的皇室更為特殊。宮裏的小太監們在亭子前用榆木鉆了壹堆火。第壹個拿到火的人得到獎勵。獎品相當豐富,包括壹個金碗和三件絲綢。然後用新火點燃蠟燭,交給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