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2)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2)

(二 ) 生地炒肉片

原料:鮮生地五兩、瘦肉二兩

調料:白糖、黃酒、鹽適量

做法:1、鮮生地切片備用,瘦肉切薄片,加入適量鹽、味精、料酒、水澱粉上漿備用;2、鍋中火燒熱,倒適量油,油溫三成熱下肉片滑炒至嫩熟,將生地片放入鍋內大火翻炒,加入適量料酒、白糖、鹽、水,再略炒蓋好鍋蓋中火燒3分鐘即可。

(三) 女貞子生地燉豬脊骨

材料:女貞子30克,生地黃20克(或熟地黃30克)(中藥房均有售),豬脊骨500克,豬瘦肉250克,生姜3片。

烹制:藥材分別洗凈,稍浸泡;豬脊骨洗凈,用刀背敲裂。壹起與豬瘦肉、生姜放進瓦煲,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便可。供3人~4人用。

價格:女貞子0.6元,生地黃1.1元(熟地黃1.5元),豬脊骨15元,豬瘦肉4.5元,主材料合計21元左右。

功效:養陰補肝 滋腎生發。女貞子為補陰類藥材,能補肝腎、須發早白等,配養陰涼血的生地黃燉豬脊骨,養陰補肝、滋腎生發,還輔助治療夏日煩熱所致失眠、頭暈目眩、腰膝酸痛等

(四) 生地黃雞

主要原料:烏雞1只,生地黃250克,飴糖150克

制作方法:將烏雞除去內臟,洗凈,再將生地黃切成細絲與飴糖和勻,放入雞腹中縫固,上屜蒸熟,不加五味調料,單食其肉。

效用:健胃益精髓,止盜汗。適宜於因腎精虧虛而引起的腰背疼痛、不能久立、乏力少氣、身重盜汗、食少等癥。

(五) 生地百合瘦肉湯

原料:

豬瘦肉100克,百合30克,生地萸20克,大蔥、生姜、精鹽、味精適量。

制作過程:

1.將百合、生地萸分別洗凈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浸泡半小時。

2.豬瘦肉洗凈、切塊,與生姜片、蔥段壹同放入沙鍋裏。

3.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45分鐘,加入食鹽、味精調味食用。

功能解析:

生地具有涼血滋陰的功效;百合具有抗癌、增強免疫功能、鎮靜催眠、抗疲勞等功效;用生地、百合煲的湯有養心除煩、寧心安神之功效。適用於秋季心臟病屬心陰不足、心神不安所致的心悸、胸悶、煩躁易怒、臥床不安等。

(六) 百合生地粥治咽炎

百合50克,生地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將生地切碎後加水煮汁,去渣,以汁煮百合、粳米成粥,加白糖服食(百合也可用市售百合粉25克代替)。 ?

本品具有養陰潤肺、清熱利咽的功效。適用於肺胃陰傷、燥熱上犯咽喉而見咽喉微痛微癢、幹咳聲嘶的慢性咽喉炎癥。

健康小貼士:生地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生地和熟地的區別

中藥地黃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曬幹即成生地,將生地以砂仁、酒、陳皮為輔料,反復蒸曬至顏色變黑,質地柔軟即為熟地。生地與熟地藥理作用是不同的,切不可將兩藥互相替用。

外形區別 :  

生地黃:多呈不規則的團快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段稍細,長6~12cm,直徑3~6cm,有的較細,長條狀,稍扁而彎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或烏黑色,有光澤,具粘性。味微甜。[3]

熟地黃:為不規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壹。表面烏黑色,有光澤,粘性大。質柔軟而帶韌性,不易折斷,端面烏黑色,有光澤、味甜。

藥效區別

生地黃:性寒,功能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熱入營血、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癥。由生地為主所制的六味地黃丸,就是千古著名的補腎良方,臨床還常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

熟地黃:性溫,其功用也發生變化,為補血要藥。配伍當歸、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常用於治療血虛癥。熟地配白芍能養肝,配柏子仁養心,配龍眼肉能養脾,配麻黃則通血脈。但熟地滋膩滯脾,有礙消化,故脾虛者少食,腹滿便溏者不宜服用。

上壹頁 全文完(*** 8234 字) 展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