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8次ct輻射致癌了
2個月8次ct輻射致癌了。與癌相關的病癥都是我們非常懼怕的,不少人擔心頻繁的做ct會致癌。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詳細的了解2個月8次ct輻射致癌了的相關內容。
2個月8次ct輻射致癌了1通常是不會致癌的,癌癥的發生通常和輻射等因素是沒有太大關系的,壹般在進行CT檢查時所產生的輻射,可以在壹天或者兩天的時間內可以慢慢消失。在生活中盡量不要太頻繁的進行ct檢查,考慮到可能會對自身帶來副作用。如果懷疑自身患有癌癥,可以到正規醫院做全面檢查確定病情,治療期間要保持良好的心態。
頻繁做CT容易致癌?
CT有輻射,但不是說只要接觸了就壹定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就像致癌物壹樣,若拋開劑量談毒性是非常不嚴謹的。壹般來說,做壹次,人體受到的劑量壹般在10msv以內,是安全的。不過,它的種類不同,檢查的部位不同,產生的劑量也有壹定的差別,比如檢查腹部受到的輻射劑量要比鼻部略大壹些,做的是增強CT的話,劑量要比平掃的大壹些。
如果受到的劑量非常大,比如已經超過100了,那確實就不安全了,當劑量達到壹定程度,會損傷人的神經系統,會引起各種不適,增加患癌風險。但壹般情況下,我們並不會如此頻繁地做這項檢查,就算妳想做,醫生是會考慮到人體接受劑量的,不是說想做就能做。
那麽,壹年可以做幾次呢?
壹般來說,壹年做1-3次是安全的,不過這不是絕對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判斷。如果檢查的不是壹個部位,而是多個部位,那麽做壹次人體接受到的劑量就比只查壹個部位的要多,也要看妳做的是平掃的、增強的還是造影掃描,只要壹年內接受的劑量是在安全範圍內的,就不用過於擔心。
在此要多說壹句,對於PET-CT,大家不要過度神化它,並不是說只要查了這個就能發現癌癥,癌癥種類不同,早期定義不同,檢查應該有針對性。
對於從事放射工作的人群來說,我國有規定,每年接受的劑量應不超過50msv。若因為身體的原因,需要經常做,那麽建議要定期進行相關檢查,比如血常規,檢查輻射對於身體是否造成了什麽影響,並且及時幹預。
講到這,可能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CT到底能查出什麽?在什麽情況下需要做?
它可以利用X射線、Y射線等,圍繞人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掃描,可以看出病變部位的分布和數量情況,在壹定程度上可以診斷出部分癌癥。對於壹些神經系統病變,它是壹種首選檢查方法,此外,對於出現病變的相鄰器官,也是可以通過CT了解壹些情況的,比如腹部、胸部、骨骼問題,這些可以說是它的優點。
但凡是都有兩面性,CT也有壹定的缺點,比如檢查費用相對比較高,它不適合作為壹種常規的檢查手段。
另外,在檢查的前中後也有壹些註意事項,大家也要了解,避免影響到檢查結果,帶來不必要的隱患。
檢查前,患者應要主動告知自己這段時間是否有做過什麽檢查、吃了什麽藥物,讓醫生更了解自己的情況,若有不適,也要及時告知。應將身上帶有金屬材質的東西拿下,如果患者體內裝了金屬材質的心臟支架,也要告知醫生。檢查過程中,如果有不適,同樣要及時反饋。檢查完了之後,先別著急走,觀察半小時左右,防止出現不良反應,建議這時候可以適當多喝點水。
有需要做的情況,當然也有不適宜做的情況,如果有以下幾種情況,可能就不太適合做了:
(1) 甲狀腺出現病變
(2) 肝腎功能不全
(3) 碘對比劑過敏
可能有的人比較吃驚,不適合做CT的人中竟然沒有孕婦,不是都說孕期不能查嗎?
其實並不是說孕期就壹定不能做,就算盆腔處於高劑量,壹般來說也沒有超過會導致胎兒畸形的閾值。孕期是否能做,要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看,如果說利大於弊,需要做是可以的,當然了,如果可以用核磁代替CT,建議孕媽們選擇後者,因為核磁***振是沒有輻射的,相比之下,更為安全壹些。
2個月8次ct輻射致癌了2CT的原理
CT是利用X線束穿透人體某個部位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後,再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最後經計算機處理形成圖像的檢查。簡單來說,CT檢查就像切土豆片,可以看出是哪壹片出了問題。通過X光分層穿過人體,可以做到分層檢查,顯示出更多信息。但是,X射線是壹種高能量粒子,在穿透人體時會破壞人體的細胞功能和代謝。
如果劑量不大,CT只會產生短期效應,人體能夠自行修復。如果劑量較大,就會損傷基因,加大生物效應發生的幾率,引起致癌、造血、生殖、遺傳、生長發育、激素調節等方面的效應。
CT對癌癥患者診斷治療的積極意義
CT在癌癥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癌癥掃描、輔助診斷是否有腫瘤、進行癌癥分級、檢測腫瘤的復發等。
舉個例子,在健康人群中行常規X光片和胸部CT是有效的肺癌篩查手段。但是常規X光片對微小病竈及隱蔽病竈不敏感,檢出率較低。胸部低劑量螺旋CT低劑量、高陽性率、高準確率,是篩查肺癌的最佳選擇。
CT檢查中,尤其以PET-CT對篩查癌癥的準確率高。PET-CT通過向身體內註射含有放射性的脫氧葡萄糖,使其流向身體各個部位,再通過相應檢查部位對這些葡萄糖所產生的射線進行攝影,通過所檢測出來的圖像來判斷是否存在癌癥,準確率高達96%。
頻繁做CT會致癌嗎?
CT掃描的輻射量與做CT的次數有關,通常在壹次檢查中人體接受的輻射劑量,胸部X光平片是0.02mSv,頭部CT是2mSv,體檢低劑量胸部CT是1.5mSv,胸部CT約4-7mSv,腹部CT約8mSv。而人壹生所承受診斷掃描放射線的累計最大安全劑量100mSv,也就是說,單次CT掃描致癌的風險非常小。
但是,如果進行多次CT掃描,所受到的輻射劑量就不就壹樣了。研究表明,每做壹次CT檢查,致癌風險就會增加0.05%。這意味著,長期照射X線才易癌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從CT掃描中的'受益遠遠超過潛在的風險。除非暴露在長時間、大劑量的照射,否則壹般難以出現癌變。
這些人不適宜做CT檢查
雖然CT檢查圖像清晰度極高、具有多臟器功能分析、低輻射等優點,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CT檢查。CT檢查不合宜人群有7類,包括:碘造影劑過敏人群、嚴重肝和腎功能損害者、甲亢病人、腎功能不全者、有既往有造影劑過敏及其他藥物過敏者、1歲以下的小兒和60歲以上老人等。
此外,做CT檢查前要向醫生說明情況,比如將詳細病史及各種檢查結果、有無藥物過敏情況告知醫生。檢查的時候要配合醫生,聽從醫生的指示。在CT檢查中如果有不適情況,要及時告知醫生,以免發生意外。
雖然CT檢查會產生低劑量的輻射,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它是對我們有益的。因為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體都有壹定的輻射,只要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15℃,就會以波的形式把能量輻射出去。不過,我們也要學會防輻射,拿CT檢查來說,如果不是非必要做X光和CT,可以用其他檢查方式替代,避免遭受輻射。
2個月8次ct輻射致癌了3CT的輻射有多大
輻射的劑量衡量單位是mSv,CT的輻射有多大,通過以下例子可以理解。乘坐飛機20小時的劑量0.1mSv,胸片壹次劑量大約為0.2mSv,CT掃描壹次劑量大約為:2mSv-10mSv,胸透壹次劑量大約為1.1mSv。
國際放射委員會在1990年的建議,對於公眾因任何工作和生活引起的輻射建議的劑量限值為1mSv/年,而其實影像工作者(拍片或CT的工作人員)接受的輻射劑量遠超過1mSv,但5年內平均每年不超過20mSv,單年不超過50mSv。
CT是如何對人造成損害的
X線是壹種高能量粒子,在穿透人體時會破壞人體的細胞功能和代謝。如果劑量不大,只會產生短期效應,人體能夠自行修復,危害相對不大。
如果X線劑量較大,就會損傷基因,產生各種有害的生物效應,而且隨著輻射劑量的增加,生物效應發生的幾率也會增大。
生物效應不僅僅包括致癌效應,還包括造血、生殖、遺傳、生長發育、激素調節等方面的效應。我們所熟知的居裏夫人,就是死於長期、大量地接觸放射性物質所導致的白血病
做壹次CT致癌的概率有多大
假設人體遭受了射線到腫瘤出現需要這麽壹個過程:首先是射線導致細胞部分發生DNA斷裂,這些損傷的細胞會進行基因修復,修復失敗細胞會多數的結局是雕亡,偶可以出現基因突變,但突變的細胞多數情況下會被免疫系統清除。 接受壹次照射,正常細胞想要經過層層小概率事件變為永生化細胞,確實沒那麽容易。
從動物實驗來看,除非暴露在長時間、大劑量的照射,壹般難以出現癌變,發生骨髓抑制的概率還更高。
而整天與放射性物質打交道的居裏夫人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抑制),是因為長期、大量地接觸放射性物質,那相當於時時刻刻在照CT。
風險與收益
CT用於發現早期肺癌,判斷腦出血、血管重建、惡性腫瘤分期等都是非常合適的,但說什麽用CT診斷胃潰瘍、盆腔CT診斷子宮肌瘤,這種就屬於根本沒有必要了,因為每種疾病有其最適應的檢查方法,應該用相適應的檢查,或想超聲檢查,診斷不清楚需要進壹步檢查。
在進行CT檢查的時候,我們應當嚴格遵循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基本輻射防護的三項基本原則。
壹是正當化原則,必須保證電離輻射的應用實踐對人群的危害小於利益;
二是最優化原則,任何照射保持在合理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三是限值化原則,保證個人所受劑量不超過規定相應劑量限值,將放射性檢查帶給受檢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以肺癌的篩查和早期發現為例,低劑量高分辨率的CT可以發現早期沒有癥狀的肺癌,為手術切除贏得了更多機會,CT為肺癌高危風險人群帶來早期發現的獲益大於壹次照射的危害。
而像普通肺炎患者在短的時間內反復進行CT復查,就沒有必要了,可以用胸片等手段代替。
總之,CT檢查在該用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放心的,壹次至兩次的檢查,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但不能覺得危害不大就亂用或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