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瀨戶內海曾經是壹片風景優美的大漁場,漁業產量占日本的壹半,水產養殖量占日本的四分之壹。20世紀60-70年代,赤潮頻繁發生。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幾乎癱瘓。1967、1971、1975年日本海域共發生赤潮48次、326次。有些紅潮會持續數年,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在我國海域,赤潮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新聞時有所聞。1986 1,臺灣省沿海居民食用紫蛤,造成30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這場悲劇是由赤潮生物亞歷山大藻引起的。在塔瑪拉。1986 11 10月,福建東山縣陳星鄉村民食用菲律賓蛤仔,造成136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罪魁禍首是赤潮生物裸甲藻。6月,1989,11,4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原因是福建省福鼎縣店鄉居民食用了赤潮區域采集的螺螄。浙江省從1967到1979,共發生40多起食用赤潮後采集的螺螄中毒事件,中毒人數423人,死亡23人。
1957年6月,壹艘前蘇聯貨船在阿拉伯海前行。突然,弓好像撞到了什麽東西。船長立即跑到前面去看壹看。令他驚訝的是,原本藍色的大海變成了紅褐色,裏面有銀色的物體。不知何時,貨船已經駛進了密集的死魚中。這是怎麽回事?原來這裏的海水已經形成了可怕的赤潮。
1986 165438+10月16當時已經是初冬時節。在這個季節,我國北方壹般沒有強降水,但山東東山島有暴雨。暴雨過後不久,東山島海域爆發赤潮,海水迅速變紅。當地漁民從未見過紅色的海水,他們不知道赤潮的原因。他們驚訝地無視赤潮,依然按照平時的習慣出海作業,照常捕撈蝦和蛤,把這些海鮮運到市場上出售。這些從紅海水中抓來的所謂“鮮蛤蜊”被人食用後,數百人因此中毒,很多人因為過度品嘗和深度中毒而死亡。
山東東山島赤潮不是孤立事件,在世界多個海域都出現過多次。雖然赤潮的發生並不頻繁,但發生赤潮的海域有增加的趨勢,赤潮發生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赤潮的規模和範圍越來越大,從而造成明顯的危害。如3月1972日日本瀨戶內海發生赤潮,導致該海域1/3的海洋生物死亡。1987危地馬拉沿海赤潮導致200多人誤食海洋魚蝦中毒,其中26人死亡。1987年,美國東海岸也出現了赤潮,約有1500 ~ 2500只海豚在這片海域中毒死亡。1998年春季香港近海海域發生赤潮,造成漁民直接經濟損失高達近10億港元。
由於富營養化,世界各國的沿海或近海都不同程度地發生“出血”現象,損失越來越嚴重。1994年3月,南非西海岸出現了50多年來罕見的赤潮。腐爛的魚蝦堆得滿灘都是,有的沙灘上,腐爛的魚蝦堆到了3尺厚。據不完全統計,1980以來我國沿海共發生300多次赤潮,其中1989壹次赤潮持續72天,造成經濟損失4億元,僅河北黃驊65438+萬畝對蝦減產數萬噸。1997年6月至1998年4月,珠江口和香港發生大面積赤潮,面積達數千平方公裏,給海洋漁業造成上億元的損失。然後今年秋天,渤海又發生了壹次面積最大(3000多平方公裏)的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