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筆架魚肚的由來

筆架魚肚的由來

筆架魚肚是長吻鮠的腹中之鰾,為何成了石首特產? 嗯,那就先說長吻鮠吧!長吻鮠,俗稱鮰魚(回魚)、江團、肥沱等,它是名貴的肉食性淡水魚,在我國的長江、珠江、閩江、淮河、遼河以及英、法、俄、美的部分地區亦有分布。然而奇怪的現象是,除石首江段之外,其他水域的任何壹條長吻鮠都沒有鰾肥體大又嫩又白的筆架形魚肚。其實也不怪:壹是古往今來,長江九曲十八彎,壹個急彎直抵石首筆架山;二是今來古往,石首筆架山臨江而立,阻擊北來江水東流去,留下急旋回流在此處,自然成為長吻鮠回流捕食的天堂,自然造就“回流長吻鮠”與眾不同的筆架形魚肚,好似石首筆架山的水中倒影,於是有了人的好奇與聯想。按照傳統的易經文化,古人自然想到,山屬陽,水屬陰,山有筆架形,魚有筆架肚,此乃山水陰陽之合,彰顯石首人傑地靈,於是有了筆架魚肚的稱呼。這就是,筆架魚肚為石首特產,名揚古今的由來。

相傳石首縣繡林鎮上的東嶽、南嶽兩山之間有壹村莊。住著壹位青年名叫畢甲。父母早故,家境貧寒,以蘆當筆,河沙為紙,月亮為燈,讀書練字,苦練成才,人人都很喜歡他。離畢甲不遠的東嶽山下住著壹位慧姑娘,心靈手巧,長的十分漂亮,愛慕畢甲,幫畢甲削筆、取沙、作伴,人們都誇他們是天生的壹對。壹天慧姑娘到江邊取沙,挖到壹個光燦燦、亮晃晃的筆架,送給畢甲擱筆。這東西非同壹般,夜裏發光,畢甲從此不在月下讀書寫字。這奇事傳到黑心地主賴三那裏,他垂漣三尺,想出壹條毒計,叫畢甲趕上幾十頭牛到南嶽山密草深處放牧。賴三尾隨而去,偷偷把壹頭牛拉走。畢甲晚上回來,少了壹頭牛,到處找不到。賴三硬說是寶牛不見了,非要畢甲用寶筆架做抵。寶貝是慧姑娘所送,畢甲死也不肯。賴三帶人來搶,畢甲抱著寶筆架翻窗而逃,跑到東嶽山下,滾滾長江擋道不能再跑。眼看賴三趕來,為了使寶貝不落入賴三之手,畢甲將寶貝甩到江中。賴三見狀惱羞成怒,將畢甲活活打死在江邊。慧姑娘趕來放聲大哭,哭到晚上,江中金光四射,寶筆架竟然神奇地出現了。這消息又給賴三知道了,急忙趕來乘船下江,準備撈寶。慧姑娘急忙跳入江中,抓住寶筆架。說來也怪,慧姑娘變成壹條魚,張口吞下筆架。這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山崩地裂。第二天,風停雷止,平地長出壹座山,形如筆架,聯結東嶽、南嶽兩山,人們稱為[筆架山]。長江也從此多了壹種魚。此魚與眾不同,魚肚形同筆架,人們稱為筆架魚肚。此魚往上只遊五十裏,往下只遊五十裏,看不見筆架就回頭,永遠不離開筆架山。從此人們都說這魚是慧姑娘變的,腹中魚肚是寶筆架變的,那天電閃雷鳴,畢甲變成筆架山把賴山壹夥壓在山底下,慧姑娘舍不得畢甲哥哥,變魚也不離開筆架山。

筆架魚肚傳說二

在石首城北有壹山,形似筆架,長江從山下流過。以筆架山為中心,上至江陵郝穴,下至洞庭湖口,其間50公裏,江流曲似九回腸。就在這段江流之中生長著壹種名貴的魚。這種魚有兩點奇特之處,壹是只生長在這50 公裏多的江水中,別處沒有;二是它的魚肚大而肥厚,像個桃子形,中間有壹條粗筋,看上去像當地的筆架山,由此“筆架魚肚”便得名。

傳說三

當年的魯班出遊洞庭湖,路經石首縣,正趕上財主家建樓房。由於不滿富人的吝嗇和苛刻,工匠們有意將上梁柱頭兩邊削薄些,不料此事被富人發現而向工匠們索賠。 正巧魯班見此,便揀了壹些刨皮,在嘴邊壹抹,補貼到柱頭上,並撕下自己的破衣服墊在柱頭的榫口處,使工序很快合攏。富人見魯班技藝高超,執意要魯班留下為他建房並教他兒子手藝,還端上好飯好菜款待。魯班了解到富人平時的為人,便向飯內吐了壹口唾沫,對富人道:“妳先把這飯吃下去,我就留下來並傳授手藝給妳兒子。”富人不肯吃,並揚手將飯丟向筆架山下的長江之中去了。由於江底的鰲魚吞吃了這飯,而使鰲魚魚肚長得既厚實又透明。從此這種魚肚便稱為“筆架魚肚”。

長江它處水域既無此魚,也無有“筆架魚肚”。當地民間傳說:筆架山下有座鮠魚 宮,宮裏住首壹位長吻鮠魚王,凡是到此朝拜過它的長吻鮠魚,都會得到筆架山形的大魚鰾。 魚肚,又稱“魚膠”,是用魚類的鱗、皮、骨、鰾作為原料制成的動物膠或明膠。大 黃魚、等鰾膠是直接幹燥制成的魚膠,除用作工業原料外,供食用的叫“魚肚”。 石首筆架魚肚則是采用長江石首段水域中出產的長吻鮠魚鰾制成的壹種珍貴食品。 長吻鮠魚,即 “鮠魚”,這種魚體型較大,長達壹米左右,壹般重七、八斤,大者二十多斤。背部 呈灰白色,腹部白色。 長吻鮠的鰾個大肥厚,營養豐富,魚鰾的外形和鑲嵌在鰾內的紅色紋理,酷似屹立 在長江岸邊的石首筆架山,故得名“筆架魚肚”。 筆架魚肚外形精美,色澤白中帶綠,晶瑩可愛。曬制好的魚肚猶如玉雕。壹般壹個魚 肚二兩左右,大者可達半斤。烹調大師用筆架魚肚可烹制出“雞茸魚肚”、“蝦仁魚肚”、 “海參魚肚”、“紅燒魚肚”等多種佳肴,皆味道鮮美可口,營養價值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