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主要包括土鯽、滇池高背鯽、方正銀鯽、彭澤鯽、淇河鯽和工程鯽,其中土鯽是指原產於自然水域的鯽魚,故又稱野生鯽魚。其體細長,尾鰭薄,唇極薄,背色青黑色或黃色,腹部白色,體瘦,肉緊,肉嫩,肉質細嫩。
1.鯽魚有幾個品種?
1,本地鯽魚
(1)原生鯽魚(野生鯽魚)是指原產於自然水域的鯽魚,體形細長,魚大多呈金黃色,腹腔內的腸道細長、野生、緊實。煮熟
鯽魚主要包括土鯽、滇池高背鯽、方正銀鯽、彭澤鯽、淇河鯽和工程鯽,其中土鯽是指原產於自然水域的鯽魚,故又稱野生鯽魚。其體細長,尾鰭薄,唇極薄,背色青黑色或黃色,腹部白色,體瘦,肉緊,肉嫩,肉質細嫩。
1.鯽魚有幾個品種?
1,本地鯽魚
(1)原生鯽魚(野生鯽魚)是指原產於自然水域的鯽魚,體形細長,魚大多呈金黃色,腹腔內的腸道細長、野生、緊實。煮熟後的魚呈淡紅色,鮮嫩香甜,營養價值很高。
(2)鯽魚背部顏色為青黑色或黃色,腹部為白色,尾鰭較薄,魚唇很薄,鰓殼上很少或沒有肉,頭圓而小,魚頭與魚身過渡很平滑,魚身不突出。
2.滇池高背鯽魚
(1)滇池鯽魚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雲南省滇池及其水系中發展起來的優勢種群。因其高背而得名。它是壹種肉食性魚類,主要以腐殖質、營養碎屑和壹些藻類為食,對水質有很好的凈化作用。
(2)該品種魚具有生長快、繁殖力強、抗病力強、個體大、易繁殖等特點。呈紡錘形,體長為身高的2.28倍,體色為銀灰色,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顏色較淺,親水性較強,不適合在內地養殖。
3.方正鯽魚
(1)方正鯽魚是黑龍江省方正縣的特產。它生活在水底,是壹種雜食性魚類,偏重植物性食物。其體短,側扁而高,頭短,吻部圓鈍,背部臀鰭和背鰭為深灰色,側邊為深銀灰色,側邊各鱗片邊緣顏色略深。
(2)方正鯽魚具有頭小、背厚、產肉量高、耐寒、抗病力強、生長快、體型大等特點,肉質鮮美。是淡水食用魚的上品,也是水產市場最受歡迎的魚類之壹。
4.彭澤鯽
(1)彭澤鯽魚(Carassius auratus)背部深灰黑色,腹部灰白色,鰭青黑色。公鰭比母鰭黑,體長,頭短,唇厚,眼大,不需要。是農業部推廣的五大淡水魚之壹。
(2)彭澤鯽具有生長快、體型大、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強、對養殖環境要求低等特點,適合在水質清澈、水資源豐富、雨量充沛、無汙染的水環境中養殖。
5.淇河鯽魚
(1)淇河鯽魚是壹種天然三倍體魚,具有肉厚肉嫩、骨刺少、腥味小、味道鮮美、無苦腮的特點。壹度瀕臨滅絕,經過人工繁殖等措施,數量逐漸增多。
(2)淇河鯽魚體寬背厚。它很大,肉質,充滿漿片,顏色是金色或銀白色。燉湯呈乳白色,營養價值高。
6.工程鯽魚
(1)工程鯽魚(祥雲鯽)外形與普通鯽魚相似,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頭大,是壹種三倍體魚,頭、鱗、鰭顏色壹樣的顫動。因此可以在任何水產養殖區放養,商品魚的質量不會因為過度繁殖而下降。
(2)工程鯽具有性腺不發達、抗病力強、耐缺氧、耐低溫、食性廣、易捕捉等優點。其生長速度比普通鯽魚快3倍,生長不受性成熟的限制。
7.白鯽
(1)白鯽(Carassius auratus,日本河內)為中下層魚類,體大,側高而平,前後有明顯駝峰,頭略小,尾柄細長,體色銀白色。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的中、下層,鰓器發達。通常,它離開水後能在低溫下存活幾個小時。
(2)白鯽具有適應性強、耐寒、耐高溫、性早熟早、繁殖率高、養殖成本低等特點,是壹種生長速度快、經濟效益高的優質魚類。
二、鯽魚中科3號和5號的區別。
1,差異
(1)適應低蛋白日糧:與中科3號相比,中科5號更適應低蛋白日糧(蛋白質27-28%日糧),中科3號適應蛋白質31-32%日糧。
(2)抗病性:中科5號在抗孢子蟲病和鰓出血方面優於中科3號。
(3)垂釣:中科5號是壹種中層魚,生活在水體中部,比生活在水體底部的中科3號更容易釣到。
2.中科3號鯽魚引種試驗
(1)中科3號不僅能生活在靜水中和有壹定活水的河流、湖泊、水庫中,還適合在池塘中養殖,適合在各種水體中養殖,特別適合在底棲生物豐富的水體中生長。
(2)中科3號為雜食性魚類,可吃浮遊動物和浮遊食物、底棲動植物、有機碎屑等。對水溫適應範圍廣,可在全國各地安全越冬,在25-30℃生長旺盛,食量大。
(3)中科3號為銀黑色,鱗片致密,不易脫落。具有產肉量高、遺傳性狀穩定、後代性狀不與父母分離、碘泡病發病率低、成活率高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