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
檳榔即檳榔樹的果實,與椰子同屬棕櫚科植物。主要生於亞洲及東非壹帶,原產於馬來西亞。
檳榔是重要藥用植物之壹。在亞洲的許多地區,例如臺灣及印度,均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檳榔是棕櫚科植物,英文名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我國主要生長在海南、臺灣等熱帶近海的地方。檳榔的種子,有仁頻、賓門等多種稱謂。自古以來檳榔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迎賓敬客、款待親朋的佳果,因古時敬稱貴客為“賓”、為“郎”,“檳榔”的美譽由此得來。海南待客有 “茶,煙,酒,檳”等四種等級,檳榔只有在迎貴賓,婚慶等重大節日才擺上筵席,可見其地位。目前隨著檳榔種植面積的擴大和越來越多朋友的喜愛,檳榔已經普及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中了。
檳榔是我國四大南藥之壹。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堿、兒茶素、膽堿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禦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藥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癥,壹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藥用性能上被人們廣泛關註。即使墨客騷人對檳榔也情有獨鐘,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東坡就曾寫過“紅潮登頰醉檳榔”的佳句。鮮食檳榔有壹種“饑能使人飽,飽可使人饑”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時則氣盛如飽,飯後食之則易於消化,可謂人間仙果。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檳榔有“下水腫、通關節、健脾調中、治心痛積聚”等諸多病癥。不僅如此,檳榔還有治青光眼、 血壓增高、驅蟲等癥的效果。
嚼檳榔是西雙版納傣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嗜好,大凡上了年紀的傣族老人,閑暇時常以嚼食檳榔果為樂。傣族為什麽如此喜愛檳榔呢?相傳很久以前,壹對傣族老兩口被不孝的兒子和媳婦氣出了胃病。有壹天,老兩口在檳榔樹下編竹籮,風吹樹搖,壹大串成熟的檳榔果掉了下來,口幹舌燥的老兩口順手摘了壹顆放在嘴裏嚼,覺得甘甜清涼,生津可口,略帶壹點澀味。到了晚上,老兩口都感到胃裏異常舒服,接著吃了幾天檳榔果,老兩口的胃病居然痊愈了。據說,從此以後,傣族有了嚼食檳榔的習慣。
檳榔為棕櫚科喬木,原產於馬來西亞、印度、緬甸、越南、菲律賓等,而以印度栽培最多。在植物分類學上,檳榔和油棕、貝葉棕等同屬壹科,但它們卻形態迥異,風格不同,油棕、貝葉棕高大魁偉,枝葉修長,堪稱高大英俊、瀟灑雄健的偉男子;檳榔則窈窕秀氣,亭亭玉立,可謂沈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少女。檳榔樹高而細,在民間還有其傳說:不知是在什麽年代,壹位傣族男青年因自己心愛的姑娘不見了而爬山涉水到處尋找,艱難的路途中他碰到了檳榔樹,可當他滿懷希望請問檳榔樹可曾看到自己心愛的人兒時,誰知檳榔樹卻傲慢地高擡著頭,冷冷地回答了壹句令他傷心失望的話。焦急萬分的傣族青年又氣又惱,對著檳榔樹大聲詛咒:我要讓妳高高地站著,永遠也不會粗壯。歲月壹年年地過去了,至今,檳榔樹還是細細高高,始終也長不粗壯。
在西雙版納,檳榔果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征,古時候曾被人們當作貨幣使用,同時又是傣族青年男女的愛情信物。據說,傣族青年戀愛結婚後,小夥子壹般要先到姑娘家上門,義務地服三年勞役,但如果在戀愛期間小夥子能夠爬上高高的檳榔樹采到檳榔果送給心愛的人,那就可以免去這三年勞役,並把姑娘領回家。
據科學研究表明,檳榔果還是壹種常用的南藥。除了象傣族民間傳說中有健胃的功用外,檳榔果是保護人體牙齒的良藥。西雙版納的許多傣族老人牙齒很好,就是常食檳榔果的緣故。此外,檳榔果還能驅蟲、治腹脹、驅風、消水腫等。
假檳榔
名 稱: 假檳榔 學 名: 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 (F.Muell) H.Wendl. et D
別 名: 科 屬: 棕櫚科假檳榔屬
類 別: 常綠喬木
形態特征
常綠喬木,高達20厘米;幹有梯形環紋,基部略膨大。羽狀復葉簇生幹端,小葉2列,條狀披針形,背面有灰白色鱗秕狀覆被物,側脈及中脈明顯;葉鞘綠色,光滑。花單性同株,花序生於葉叢之下。果卵球形,紅色。
產地分布
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我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有栽培。
觀賞應用
華南城市常植於庭園或作行道樹。優美的樹冠及具規則的葉環痕的莖幹,鮮紅的果穗,是其主要的觀賞特征。但樹齡過大時移植不易恢復。
桄榔
名稱: 桄榔 類別: 喬木
別名: 砂糖椰子,糖樹,糖棕 科名: 棕櫚科
拉丁名: Arenga pinnata (Wurmb) Merr.
生態習性
喜陽,不耐寒,年平均溫度在20~30℃生長良好。
形態特征
常綠喬木,單幹型,高10m以上。莖被葉柄基部纖維所包圍。葉長6~7m,裂片數多,長0.8~1.5m,寬4~5.5cm,背面白色,緣邊有小齒牙,頂端有如齒咬切狀,基部有2耳,並略有分裂。肉穗花序長達1.5cm,腋生,有異臭,在最上部的花先開放而結實。果實倒圓錐形,果皮革質;內果皮為膠質而粘著種子,味辛辣。
繁殖培育
園林用途
適作園林風景樹,叢植或作獨立樹,或與景石配植。
產地分布
原產亞洲南部至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