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還告訴我,嚴格來說,只有頭春的芽才算得上叫白毫銀針,二春再冒出來的,其實差別已經很大,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喝得出來。所以,白茶也慢慢地被市場孵化出“二春”乃至“三春”銀針的存在。白毫銀針的價值還在於它的量相對較少,因為留給茶農采摘的時間非常緊迫,稍不留神,芽就變成小嫩葉了。當市場認準“單芽”叫銀針的概念時,這些按奈不住成長出來的小葉子就掛上了“腳下料”的惡名了,不配銀針,就只能把它們都挑出來。突然,想想這些沒能考上100只得99的孩子被她們的父母嫌棄的樣子,還挺心酸的。
我相信,覺得自己像“小魚葉”這種懷才不遇的,應該不在少數,因為我曾經也是這樣。人是觀念的產物,而主觀乃是主流,覺得自己還是不錯的樂觀的心態,應該是大部分人的主流想法。從而衍生了自己各種“高要求”的存在,但現實卻往往大相徑庭。自信有很多評判標準,當我沒有學習到其他標準之前,各種外在的評價,就是我自信的來源,沒有之壹。“妳做得還不錯”,“妳很平易近人”,“大家都很喜歡妳”,“妳的想法我很喜歡”......,這是我出來工作之後聽到最多的聲音,大家出來社會講究的是“情商”,隨隨便便評判別人被認為是情商“低”的表現,所以沒有人會說自己的不是,除非自己幹涉了別人的利益。就算想法不壹樣,別人也得贊美個天花龍鳳才說出最後那壹句“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敢於否定自己的,太少了。這就是為什麽自我改變是壹個艱巨的任務,改變別人更是壹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虧,我已經吃了好多年。
如果覺得我好,很簡單, 贊賞的話可以不用多說,買我的單就可以。這是我近年才剛剛學會的以“市場”角度作為我自信判斷的唯壹標準。我三年前喜歡上了寫,到目前為止,算上各種草稿應該也超過了20+萬字了。“妳可以轉行做作家了”等等類似的朋友圈回復會有,但不多,我還是會很真誠地和“調侃性”地回復他們壹句:“妳願意買單嗎?”。工作上,部門的各種技術售前工作幾乎都被我承包了,我的方案和演繹基本都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妳們是我們交流過最有想法和先進理念的公司”,如果沒有“市場”的維度,我完全可以興致勃勃地去跟老板談升級加薪,理由是客戶們都很喜歡我。當然,客戶高興,是成功交易的壹個關鍵起點,但並不代表壹定就會成功交易。所以,在公司,我經常鼓勵每壹位同事主動去接觸市場,看看自己在公司的付出到底有沒有成為產品或服務的壹部分被客戶接納,甚至完全可以跳出自己的職能範圍去看看我們整個團隊到底哪裏出現問題,如何更好地配合其他職能把產品或服務做好,讓市場願意買單。我希望傳遞的觀念是:為自己打工,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小魚葉。
想起“小魚葉”,多少我還是有點沮喪,畢竟也是春茶,品質並不比銀針差太多,只是被“單芽”的外在評判標準讓白毫銀針的品相沒那麽“好看”而已。我繼續追問了林先生,那些被挑選出來的小魚葉怎麽辦,有人願意買單嗎?林先生告訴我,被挑選出來的這些小葉子,很多都被茶農自己留下來品嘗了。聽到這裏,心裏舒緩了壹點,至少還有他們的主人在賞識。小魚葉的存在是必然的,但這麽好的東西僅僅因為外觀而被人“嫌棄”,確實有點讓人惋惜。我問林先生,能否從采摘工藝上盡量減少小魚葉的產生,保留他們該有的價值。他跟我說,現在小魚葉直接跟銀針壹起賣了,而且不是建立在價格下降的基礎上,甚至現在壹年比壹年更高價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