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放生是陰歷三月十五還是陽歷三月十五日

放生是陰歷三月十五還是陽歷三月十五日

放生(農歷3月15)

(2007-05-05 22:44:00)

轉載▼

分類: 原創

中國漢地的放生習俗並不始於佛教。《列子·說符篇》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見逢節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說符篇》中稱:“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其時已出現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亦大力提倡放生,並與中國原有之放生習俗相融合,演變出獨特的法會--放生會。所謂放生,即贖取被捕之魚、鳥等諸禽獸,再放於池沼、山野之中;佛教稱行此儀式之法會為放生法會(簡稱放生會)。

佛教提倡放生,源於《梵網經》所列四十八種輕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應以慈心行放生之業,因壹切男子是我父,壹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眾生悉是我父母;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關於放生救護之法,諸經多有記載,如《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稱,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與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又《雜寶藏經》卷五說,壹沙彌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諸蟻子,而得長命之果報,這種放生能增壽延年的觀點至今仍有很大影響。

我國佛教的放生,是與戒殺念佛之行儀緊密相連的。戒殺是五戒、十戒等之第壹戒,向來為佛教徒所嚴守。南朝齊、梁之際,佛教徒即依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中“不應食肉”之語而行斷肉。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殺生,又廢止宗廟供獻犧牲之制。我國大規模放生始於天臺智者大師。智者居天臺山時,為令臨海居民莫以捕魚殺生為業,曾自舍身衣,並勸募眾人購置放生池,復傳授池中族類“三皈戒”,為彼等說《金光明經》、《法華經》等,以結法緣,從而開天臺放生會之濫觴。其後,唐肅宗於乾元二年(759)下詔,在山南道、劍南道、荊南道、浙江道等地設置放生池八十壹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臺宗遵式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濟法門”,於每年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為天子祝聖。天聖三年(1025),四明知禮亦奏請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會,並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規。此後,放生習俗徹底佛教化了,並經久不衰。現在通行的《放生儀規》,是依據《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的大意編撰的。

壹般說來,按現行《放生儀規》,放生全過程可分為灑凈頌偈、說三皈依、放生發願三個程序:

(壹)灑凈頌偈放生儀式開始前,於放生處設香案,備凈水楊枝,中供觀世音菩薩像。放生儀式開始,眾等即以慈眼視諸眾生,念其沈淪,深生哀憫,復念三寶有大威力,能救拔之。法師手執水盂,默念想雲:壹心奉請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降臨道場,加持此水,具大功勛。灑沾異類,念彼身心清凈,堪聞妙法。法師邊灑凈水邊頌《香贊》:“楊枝凈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然後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頌畢,法師與大眾同誦《大悲咒》若幹遍,並且於眾生靈處邊繞行邊灑凈水。接著,再誦《心經》壹遍,《往生咒》三遍,三稱“南無甘露王菩薩”。

(二)說三皈依法師拈香,啟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然後,法師代這些水陸飛行、為他網捕、將入死門的諸眾生行懺悔,懺悔畢持咒。接下來,法師向眾生傳授皈依,法師開頭說:“諸佛子,汝等不聞三寶,不解皈依,所以輪回三有,今墮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諦聽。”然後法師說壹遍,大眾答壹遍,如是三遍。“三皈依法”的核心內容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師授“三皈依法”後,再說“十二因緣”,以令眾生“了知生滅之法,悟不生滅之法”;再為眾生稱“四弘誓願”,望其“依佛發願,依願修行”。發願詞為,先誦“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遍,再誦“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然後,法師又為眾生稱贊如來吉祥名號,令其“永離三途八難之苦,常為如來真凈佛子”。

(三)放生發願法師在放生前對眾生叮嚀道:“唯願汝等,既放以後,永不遭遇惡魔吞噬、網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後,承三寶力,隨緣往生,持戒修行。”又說:“更願放生,菩提行願。念念增明,救護眾生。……願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脫,***證真常。”最後,法師拈香念佛,將眾生靈輕輕放去。大眾即同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壹報身,同生極樂國。”

由於放生既源於我國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經典的依據,因此放生在我國民間和佛教界均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有關放生的詩文。宋代陸遊詩雲:“血肉淋漓味足珍,壹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元代趙孟頫詩:“同生今世亦有緣,同盡滄桑壹夢間。往事不堪回首論,放生池畔憶前愆。”這些詩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壹般說來,放生是寄托著深厚的佛教意蘊,因而是十分莊嚴的,但在其傳播過程中亦出現了壹些與放生原旨不符的流弊。比如,放生中出現重虛文而不重實質的現象;又比如,壹些人專門從事捕捉禽獸鳥魚,以供放生之用。基於此,歷來放生均提出壹些註意事項,其要大抵為:第壹,放生無定物,即無論陸走飛禽,即量力買放;第二,放生無定日,雖有的規定每月壹次或佛誕日舉行,但萬不可限定時日,以免有人專門於此日前大量捕捉生靈;第三,放生無定處,即不要受儀規的束縛,遇有特殊情形,即可隨處放生,只要稱念佛號加以接引即可,不壹定要舉行完整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