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80歲;戴雨生,57歲;盧秀寶,52歲。他們的春節記憶或許能勾勒出中國60年來的變化。
1949:白菜蘿蔔餡餃子
83歲的韓老家是江蘇睢寧。她清楚地記得1949的春節。材料很差,但是春節的氣氛很濃。“那時候家裏的小麥、玉米、高粱都是過年前壹個月準備的。用30斤小麥換點錢,買2斤肉,加面粉和蘿蔔做丸子。剩下的錢用來買染布。布也是自己織的。紡了十多天,紡了整整壹斤線,換來壹帖粗棉布。然後自己染色紮花,做了三天的新衣服。我自己種棉花,把種子滾出來,花錢請人打,打完縫成衣服,就成了棉襖。過年的時候,餃子自己磨面粉,自己包。壹斤肉* * *兩斤,做丸子就不會做肉餡餃子了。餃子是蘿蔔白菜做的,大年初壹可以吃壹天餃子。”
1959:吃肉嘗鮮。
1959春節期間,食品供應異常緊張。此時,韓已嫁到上海多年,育有三子。
這個春節,她也記憶深刻:那時候糧油統壹配給,量少,做壹頓豐盛的年夜飯不容易。韓回憶說:“平時,家裏的米飯喝粥就夠了。為了過個好年,我用布票和別人換糧票。結果我三年沒添新衣服了。大兒子當時10歲。當他知道過年沒有新衣服穿時,他哭了。結果他湊錢在大年三十買的。肉真的很少,煮的時候看起來很饞。三味二味差不多,三子只能嘗鮮。”
1969:知青回城過年。
1969提倡壹個“革命的春節”。16歲的戴夏生,對這個知青回城過年的春節記憶最深。“那時候,火車上的場面比現在春運還要擁擠!除了人多,當時由於城裏物質匱乏,各地插隊的知青都會帶當地土特產回城,所以火車上有雞鴨黃豆瓜子,地方小,人們就靠蠻力去搶行李架。”
回家的路雖然漫長,但回家與親人團聚是知青們的期盼。戴玉生回憶,當時除了糧油布匹,瓜子、花生、黑棗等年貨都是配給的。這些平時難得的配給,讓春節有了濃濃的年味。
1969年,盧秀寶12歲。她對1969春節的記憶是這樣的:“大年初壹,巷子裏的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口袋裏裝著瓜子。他們邊玩邊吃。壹天下來,巷子裏的瓜子看起來像地毯。壹毛錢的爆米花總能吸引幾十個人排隊。當我聽到爆米花車推過門口時的吱吱聲,我就拿著大米和黃豆沖出來,年糕都不願意拿。”
1979:事情很多。
戴夏生於1979年回到上海,結束了他的知青生涯。他回憶那年春節:“物質並不豐富,但比10年前好多了...很多副食可以不買票,但是糧票只多了很多。連過年都只吃米飯不吃‘西米’……”
盧秀寶回憶說:“那時候副食市場開始發展,自由市場上開始有肉有蛋。”
1989:年終獎買了壹臺電視機和壹臺冰箱。
戴亞生此時說起春節就輕松多了:“1989的春節好很多,更不用說新衣服了。許多人穿皮鞋和西裝。春節前他們要的是買新家電,不是‘吃好穿好’。家裏的電視機和冰箱都是年底發年終獎的時候買的。看著央視的春晚,我感受到了現代的春節。”
1999:年夜飯市場紅火。
1999的春節,就像人們在傳統節日裏狂歡。
春節期間,許多餐館舉辦年夜飯。
盧秀寶說:“起初,人們還保留著年夜飯應該在家裏吃的舊觀念,但後來在餐館預訂年夜飯就像風壹樣。”
2009年:溫暖的春節
2009年,在全球經濟“寒冬”下,中國迎來了春節。這個春節,“年味”更濃。
盧秀寶說:“今年的三十分之壹是在家裏度過的。簡單不重要。重要的是團圓。不是金融危機的原因,但是去飯店吃了幾年飯,發現最重要的是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