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也叫元宵和元宵,也叫上元節,因為它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因為這個節日有歷代看燈籠的習俗,所以也叫元宵節。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西漢時期就已重視正月十五,漢武帝正月之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乙?該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神的第壹聲。但是,正月十五確實是漢魏以後的民間節日。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年?75),因明太祖提倡佛教,又恰逢蔡瑁從印度歸依佛教,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子,是參加佛教的吉日。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裏和廟裏?燃燈示佛?。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和道教文化的參與,逐漸在中國流傳開來。元宵節習俗的真正動因是它處於壹個新的時間點,人們充分利用這個特殊的時間階段表達對生活的祝願。
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發展成為全民狂歡。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只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座巨型燈籠建築,高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朝的元宵節是什麽?上元前後壹天?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
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解開燈籠上的謎語?也叫?打謎語?是元宵節後增加的活動,出現在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唐宋時期,燈籠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雜技技藝。明清時期,除了燈謎和百戲之外,還有戲曲表演。
歷代人們除了逛花燈市場,還有迎子姑拜廁神、過橋碰釘、走百病等習俗,玩打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也要吃壹些喜慶的食物:南北朝時期,元宵節吃的是用肉和動物油熬制的豆粥或大米粥,唐代吃的是壹種叫?繭?面食和燒餅(也就是烤餅)在宋代就有了,還有鹹黑豆湯和綠豆粉做成的湯。真理子?從此,元宵節吃元宵就成了北方和南方的壹種習慣。
元宵節期間,是青年男女和戀人見面的時候,所以元宵節就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都重視的民間節日。在城市裏特別熱鬧,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節所承載的節日習俗功能已經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精神趣味。復雜的節日習俗被簡化為?吃元宵?飲食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