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的壽司
卷壽司壽司(日語平假名:すし(sushi,也作“鮨”或“鲊”)是傳統日本食品,相傳是源自古時中國漁民的創作。主要材料是用醋調味過的冷飯(簡稱醋飯),再加上魚肉、海鮮、蔬菜或雞蛋等作配料。既可以作為小吃也可以作正餐,花色種類繁多。配料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或者腌過的。視乎配料的不同,不同壽司的價格、檔次差距甚大。
壽司在日本以外地區也十分流行,世界各地回轉壽司式的壽司店也多不勝數。不過外國人有時會誤把“壽司”與“刺身”(sashimi,生魚片)混為壹談。
目錄 [隱藏]
1 種類
2 常見配料
3 常見佐料
4 歷史由來
4.1 鮨、鲊源自中國
4.2 日本的壽司
5 外部鏈接
[編輯] 種類
壽司必須的材料是米飯。正宗日式壽司用的是肥小而稍帶甜味的日本珍珠米。米飯煮熟後,加入適量的壽司醋、糖、鹽等調味,待降溫後才用來制作壽司。
裏卷卷壽司(maki-zushi):在小竹簾上面鋪壹層海苔(紫菜),再鋪壹層米飯,中間放上配料,卷起來成壹長卷,然後切成小段。
太卷(futo-maki),是直徑比較長的壹種卷壽司,同常有數種配料。
細卷(hoso-maki),顧名思義,就是比較幼細的,通常只含壹種配料。
手卷(te-maki),把壽司卷成圓錐體狀(類似冰淇淋甜筒),比較難用筷子挾,所以通常用手吃。
裏卷(ura-maki),反過來用海苔裹著最中心的配料,再裹米飯。最外面灑壹層或有芝麻、魚籽、蟹籽等。
軍艦卷(gunkan-maki),米飯用海苔裹成橢圓形狀,配料放上面。
押壽司押壽司(oshi-zushi),又稱做木條壽司或壹夜壽司,主要流行於日本關西,是用長型小木箱(押箱)輔助制作壽司。制作者先把配料鋪在押箱的最底層,再放上米飯,然後用力把箱的蓋子壓下去。作成的壽司會變成四方形,最後切成壹口塊。
各式握壽司握壽司(nigiri-zushi),(日本江戶時代興起)制作者用手把米飯握成壹口塊,塗上壹層山葵(日本芥末),最後鋪上配料。視配料種類之不同,有時會用壹塊海苔把兩者縛在壹起。在日本,若不加說明的話“壽司”壹詞多是指握壽司。
稻荷壽司(inari-zushi),用配料裝著米飯。常見配料是油炸豆腐皮、煎雞蛋、高麗菜(椰菜)等。
散壽司(chirashi-zushi)與之前所描述的壽司稍有不同。
江戶前散壽司(Edomae chirashi-zushi),常見於關東地區,配料灑在盛在碗裏的米飯上。
五目散壽司(Gomoku chirashi-zushi),常見於關西地區,配料拌進盛在碗裏的米飯上。
[編輯] 常見配料
生魚片:鮭魚(三文魚)、鮪魚(金槍魚、吞拿魚)、鰤魚(黃尾魚)、鯛魚、鰹魚、鯖魚
各類海鮮:烏賊(墨魚)、八爪魚、蝦、鰻魚、魚籽、海膽、北寄貝等介貝類海產
果菜:腌蘿蔔、腌梅子、納豆、鱷梨(牛油果)、黃瓜(青瓜)、炸豆腐
紅肉:牛肉、馬肉、火腿
其他:煎雞蛋(奄列)、生鵪鶉蛋
[編輯] 常見佐料
壽司醬油(shōyu)
山葵(wasabi)
紫姜(gari)
紫蘇葉(shiso)
味醂(mirin,煮食用米酒)
[編輯] 歷史由來
[編輯] 鮨、鲊源自中國
壽司雖然是日本食品,但源本來自中國。壽司亦作“鮨”,這個字首先出現於公元前3至4世紀的中國辭典《爾雅.釋器》,其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意指肉醬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攪碎的魚肉叫鮨(qí,ㄑ-ˊ)。
壽司的另壹寫法“鲊”出現在五百多年後,公元2世紀中國漢朝的另壹本辭典。劉熙的《釋名.卷二.釋飲食第十三》中記載“鲊滓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鲊滓是種用鹽、米等腌制,讓魚肉發酵後剁碎,煮熟後進食。
壹百年後,漢字傳到日本,鮨、鲊兩字已混為壹談。中國也停止用米來釀制食品,到了明代,鮨、鲊更從中國菜中消失了。
[編輯] 日本的壽司
在日本,“鮨”壹字最早出現於718年的《養老律令》(Yōrōritsuryō)中,當中提及國民要繳付“雑鮨五鬥”,不過這個“鮨”指的是甚麽已無從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