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豆腐是什麽?

豆腐是什麽?

豆腐菜被稱為“國菜”,這是因為豆腐不僅起源於中國,而且受到國人的普遍喜愛,也受到了世人的歡迎。關於豆腐的發明年代,近幾年有比較熱烈的討論。有壹種說法認為孔子時代就有了豆腐,清代汪汲也曾有類似說法,他在《事物原會》中說:“腐乃豆之魂,故稱鬼食,孔子不吃。”他把豆腐的發明認定在春秋時代,依據尚嫌不足。

由於豆腐在宋代已較多地見諸文獻,說明那時豆腐已經比較普及是沒有什麽疑問的了。隋人豆腐謝諷《食經》中的“加乳腐”有可能指的是豆腐,它可能是有關豆腐的最早文獻,那麽隋唐時期就有了豆腐制作工藝也應當沒什麽問題。不過按宋代朱熹的說法,豆腐為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朱熹有寫素食的詩說:“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中自註雲:“世傳豆腐本為淮南術。”後來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也沿襲了這個說法。由於沒有更早的文獻談到豆腐的發明年代,所以很多學者不認為漢代已有了這種技術。作為煉丹家的劉安,在煉制長生不死藥和進行動植物藥理研究的過程中,也許能發現豆乳可凝的特性,從而制成豆腐。這種推論又有人視為道家的附會,不足為據。

漢代能否做豆腐,文獻雖無確證,但考古學家卻從地下出土文物的研究中找到了重要線索。1959—1960年,河南密縣打虎亭村發掘了兩座漢墓,其中1號墓所見畫像石有“庖廚圖”,圖中就有做豆腐的畫面。畫面描繪的似為壹豆腐作坊,表現的是制作豆腐的主要工藝流程。據有關專家認定,這“豆腐作坊圖”中有浸豆、磨豆、濾漿、點漿、榨水幾個做豆腐的主要過程。所缺的只是壹個煮漿的畫面。整個畫面很容易讓人誤解為釀酒場景,不過釀酒無須用磨磨漿,也不必濾渣和榨水,所以它與釀造活動無關,只能是制作豆腐的寫實畫面。

打虎亭壹號墓的年代定為東漢晚期,說明早在公元2世紀時,豆腐工藝已在中原地區得到普及,所以才會在畫像石上表現出來,這距淮南王劉安生活的時代僅晚2個世紀。考慮到豆腐生產工藝並不太復雜,而大豆在戰國時代即已普遍種植,石磨在西漢也很普及,那麽豆腐雖不壹定是劉安的發明,他的那個時代卻是有可能造出豆腐來的,也許朱熹的說法真有所本。當然,豆腐起源的年代至今並無確切的結論,還需要進壹步探索。

豆腐在烹調中應用廣泛,既可作主食,也可制菜肴、小吃及餡料。豆腐制成豆制品,烹調運用亦很廣泛。有名的豆腐品種有南豆腐、北豆腐、凍豆腐、油豆腐、腐乳、臭豆腐、黴豆腐;豆制品則有豆腐幹、千張、豆腐皮、香幹、油絲、鹵幹、豆泡、素什錦、素雞、辣塊、熏幹、豆腐粉等。以豆腐和豆制品制作的葷素菜肴數以千計,家常用和筵宴用名菜有小蔥拌豆腐、白菜熬豆腐、麻婆豆腐(四川)、鏡箱豆腐(江蘇)、炒豆腐松(上海)、砂鍋魚頭豆腐(浙江)、老家豆腐(山東)、葵花豆腐(湖北)、包子豆腐(湖南)、發菜豆腐(福建)、酥油豆腐(廣東)、蘭花豆腐(河南)、清蒸豆腐圓(廣西)、豆腐餃子(山西)等。

有些烹調師經過研究,還創制了豆腐宴,滿桌全是豆腐菜肴,很有特色。四川劍閣有名勝劍門關,劍門關街上的幾十家餐館,全部供應豆腐菜,花色品種極多,味道也很好。劍門關豆腐菜肴以鮮豆腐為主料,壹般不用其他豆制品。那裏豆腐的品質很好,據說是因為當地水質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