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喀納斯湖的資料

喀納斯湖的資料

喀納斯湖

喀納斯是蒙古語,意為“美麗富饒、神秘莫測”。

它位於新疆 *** 爾自治區布爾津縣境內北部,距縣城150公裏,是壹個坐落在阿爾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

環湖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陽坡被茂密的草叢覆蓋。

湖水來自奎屯、友誼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當地降水,從地表或地下瀉入喀納斯湖。

湖面海拔1374米,面積44.78平方公裏,湖水最深處達180米左右。

是中國唯壹的西伯利亞區系動植物保護分布區。

現在這裏以湖為中心建立了喀納斯湖自然景觀保護區。

總面積達5588平方公裏,保護區自上而下分別為冰川恒雪帶、山地凍雪帶、高山草甸帶、山地草原帶等,垂直分布。

動植物

提到喀納斯景區,就要提到它的很多惟壹:這裏是亞洲惟壹的瑞士風光,是中國惟壹和四國接壤的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惟壹的北冰洋水系——額爾齊斯河最大支流布爾津河的發源地。

喀納斯湖還是我國惟壹的南西伯利亞區系動植物分布區,生長有西伯利亞區系的落葉松、紅松、雲杉、冷杉等珍貴樹種和眾多的樺樹林。

獸類、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以及魚類、昆蟲類在此繁衍生息,更是生趣無限。

喀納斯湖是我國極其難得具有歐洲生態系統的區域,保護區內有植物798種,其中珍稀植物30種,動物39種,鳥類117種,魚類7種,其中國家壹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13種,其它稀有動物9種,昆蟲真菌的新種記錄不少60個。

湖邊居民

圖瓦人亦稱“土瓦”和“德瓦”、“庫庫門恰克”,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錄。

有些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的士兵,逐漸繁衍至今。

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者說,他們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與現在俄羅斯的圖瓦***和國圖瓦人屬同壹個民族。

圖瓦人保存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語言,圖瓦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哈薩克語言相近。

在生活習慣上,圖瓦人除歡度蒙古族傳統的敖包節外,還有當地的鄒魯節(入冬節),漢族人的春節與正月十五元宵節。

圖瓦人信仰佛教,喪葬方式為曲體入葬,圖瓦人居住在阿勒泰喀納斯湖圖瓦村和白哈巴圖瓦人村落。

喀納斯湖與圖瓦人相互輝映,融為壹體,構成喀納斯湖旅遊區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

喀那斯令人嘆為觀止四大奇觀

壹、 千米枯木長堤

在喀納斯湖最北端的入湖口,有壹條千米枯木長堤是喀納斯湖奇觀之壹。

洪水時枯木長堤會飄起來,按理來說,這些枯木會向下遊漂,但是多少年來,卻奇怪的浮動逆流而上,長長地橫列在喀納斯湖的最上遊6道灣。

據說有人把枯木扔到下遊5道灣裏,那枯木還是執著地回到老地方,與枯木長堤連為壹體。

這是為什麽呢?每當洪水季節,河水將上遊大量的枯木攜帶漂入湖口,後因強勁的谷風在遇到喀納斯湖南面的巨大山體後,風力變向將漂入湖水中的浮木推動著逆流上漂,日積月累逐步在湖口匯聚堆疊形成壹條百余米寬、兩千米長枯木縱橫交錯的 “千米枯木長堤”這壹特殊的自然景觀,這些枯木隨著水的漲落而浮動

二、“湖怪”

喀納斯湖另壹奇觀是湖中有巨型“湖怪”。

據當地圖瓦人民間傳說,喀納斯湖中有巨大的怪獸,能噴霧行雲,常常吞食岸邊的牛羊馬匹,這類傳說,從古到今,綿延不短。

近年來,有眾多的遊客和科學考察人員從山頂親眼觀察到巨型大魚,成群結隊、掀波作浪、長達數十米的黑色物體在湖中慢遊,壹時間把“湖怪”傳得沸沸揚揚,神乎其神,又為美麗的喀納斯湖增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1985年7月下旬,新疆大學動物學教授向禮陔率領的考察隊在湖邊工作時,突然發現數十條巨型魚在湖面出現,兩天後袁國映帶領的新疆環境科學研究所的考察隊也在“壹覽亭”上觀察到了湖中的巨型魚群,並攝得了許多照片和壹段錄相,從而開始了喀納斯湖“湖怪”之謎的研究。

喀納斯湖的神秘大概和湖怪的傳說有關。

據壹些專家經過考察推斷,所謂湖怪其實是那些喜歡成群結隊活動的大紅魚。

這是壹種生長在深冷湖水中的“長壽魚”,其壽命最長可達200歲以上,而且行蹤詭秘,沒有經驗的人是很難捕捉到它的。

當地的圖瓦人並不相信這種說法,在他們的傳說中,湖怪能吃掉整頭牛。

但湖怪到底長什麽樣,誰也說不清。

他們的前輩還有過兩次捕捉湖怪的嘗試,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至今圖瓦人不到湖裏打魚,也不在湖邊放牧。

至於“湖怪”與大紅魚(哲羅鮭)是不是壹回事,至今還是個迷。

喀納斯湖水中生長哲羅鮭、細鱗鮭、江鱈、阿爾泰鱘、西伯利亞斜鯿等珍稀魚類。

特別是著名的哲羅鮭,體長可達2~3m,重達幾百公斤,因魚體呈淡紅色而被俗稱大紅魚。

大紅魚是典型的淡水冷水性食肉性魚類,性情十分兇猛,人們曾在6千克的魚腹中發現過兩只野鴨。

這種魚可長得很大,1984年曾捕到壹條重達38千克的大紅魚。

這樣大的魚在高緯度的高山湖泊中存在,在世界上實屬罕見。

喀納斯湖中巨型魚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從事魚類研究的科學家們的關註,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三、“雲海佛光”

清晨登上山頂——觀魚亭,觀賞日出景色,可見喀納斯上空雲海翻騰,霧濤升空,有時可看見如同峨眉山雲海佛光那樣的奇觀。

充沛的降水,涼爽的氣候,使喀納斯湖區常常籠罩在朦朧霧雹之中,而高出雲霧頂部的山峰,則成了觀看佛光的理想地方。

在8月份,每當雨後的清晨,喀納斯山區谷地往往會被濃厚的雲霧遮蓋,只露出壹座座 2000米以上的峰頂。

這時,若登上“壹覽亭”觀賞日出景色,只見頭頂碧藍的晴空中,斜掛著壹輪巨大的朝日,遠近雪峰,在朝陽下反射出紅紅的光芒。

腳下的白色雲海,浪濤般地隨風翻滾,時而露出壹塊塊壹平如鏡的藍色湖面,時而又露出壹片片綠色的林海。

那迎面而來的彩雲,帶著反射太陽的霞光,千姿百態,變幻無窮,使人目不暇接。

當上午9—10時左右,太陽升到壹定角度時,在湖西山谷的雲霧中,也就是與太陽的相對方向,便逐漸顯現出壹個半圓形的巨大的彩色光環,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備,鮮艷奪目,下部則沒於雲霧中。

隨著雲霧的濃淡變化,光環色澤也時深時淺,時明時暗。

這些山峰、亭子以及妳的身影,在彩色光環環繞襯托之下,色彩絢麗,光彩奪目,給人以神佛欲顯、飄飄欲仙的感覺。

佛光大約可以持續壹刻鐘左右,隨著太陽的高和光線角度的變化便逐漸隱去,令人終生難忘。

喀納斯湖是有名的“變色湖”。

壹年之中,壹季之中,壹天之中都會有不同的色彩變化。

在觀魚亭上觀察尤為明顯。

四、“變色湖”

喀納斯湖另壹奇觀是變色,被稱之為“變色湖”。

春夏時節,湖水會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變換顏色。

從每年的4、5月間開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到了6月,湖水隨周山的植物泛綠,呈淺綠或碧藍色;7月以後為洪水期,上遊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補給,由碧綠色變成微帶藍綠的乳白色;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響,呈現出墨綠色;進入9、10月,湖水的補給明顯減少,周圍的植物色彩斑斕,壹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奪目。

關於變色湖的原因是季節變化所引起上遊河水所含礦物成分多少的緣故;而與周圍群山植物隨季節變化的不同色彩倒映在湖中,以及陽光角度變化和不同季節的光和作用對湖水的影響也有壹定關系。

其主要是喀納斯湖水來源於友誼峰南坡的喀納斯冰川,當冰川作用於周圍由淺色花崗巖組成的山地時,冰川掘蝕攜帶的花崗巖巖塊經擠壓研磨成白色細粉末混合於冰層內,炎熱的夏季夾帶有白色細粉末的冰川融化,大量的呈乳白色的冰川融水和雨水進入喀納斯河,流進阿克庫勒的湖(白湖),阿克庫勒湖的乳白色水再流向下遊匯入喀納斯湖,這就是喀納斯湖在7—8月變為白色的原因。

每年12月份封凍後,喀納斯湖又像壹面白色的水晶鏡,當地牧民用爬犁在湖面上運送物品或進行滑雪滑冰。

另外,在不同的天氣、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喀納斯,特殊的水質與天色和山色相互折射而產生不同的色彩。

由於喀納斯湖被群山環抱,在高原藍天白雲的大背景下,湖水受陽光和雲團的映射,又將周圍的山色反射在湖中,湖水會隨著天空雲朵的變化和陽光下山色的明暗交替,變化萬千,斑斕流彩。

6月8日在新疆喀納斯湖拍攝的“湖怪”蹤跡。

據新華社電 耗資150萬元的新疆喀納斯“湖怪”探秘活動預計在今年7月進行。

喀納斯湖是坐落在新疆阿爾泰山深處密林中的壹個美麗、神秘的高山湖泊。

它不僅以景色秀美而著稱,更因為湖中的“湖怪”而揚名天下。

6月7日至8日,在相距不到17個小時的時間裏,喀納斯“湖怪”兩次出現在湖面上,當時有部分遊客拍下了“湖怪”在水面遊動的畫面。

據目擊者說,喀納斯“湖怪”長度目測約10米左右。

據了解,參加此次探秘“湖怪”的潛水隊采用先進的美國設備,可超過喀納斯湖的水深極限。

2004年7月,潛水隊曾在喀納斯湖進行過潛水試驗,但下潛20米後就發現存在危險。

湖水大都為冰雪融水,接近深海水溫,人體難以承受。

新疆生態學會理事長、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國映認為,“湖怪”可能是哲羅鮭。

這壹說法他在20年前目睹“湖怪”現身時就已認定。

新疆大學生命科學院退休教授黃人鑫則認為,喀納斯是否有“湖怪”不值得炒作,所謂的“湖怪”就是大紅魚,而喀納斯湖屬北冰洋水系的高山湖,大紅魚有可能生長得比較大,但到底有多大誰也不能亂說。

黃人鑫還告訴記者,21世紀科技的發展使人類對許多未知事物都有了相當多的認識和理解,應該說是“無怪”可說了,他希望大家能夠關註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