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經典民俗
糟糕的壹天禁忌理論
漢代的人認為五月五日是壹個邪惡的月份和日子,有“不提五月”的習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嬰兒不能由男人或女人撫養。壹旦養起來,男人會害父親,女人會害母親。甚至還有壹些說法,比如“五月到了,就再也不動了”“五月蓋房子,頭都禿了”。這種習俗最遲從戰國開始流行,從漢代開始流行。這壹習俗在崇的《論衡》、應劭的《風俗通》和《後漢書》中都有記載。
5月5日是壹個邪惡的月份和邪惡的日子,為了消除瘟疫,驅邪,尋求好運,所以相關的文化活動應運而生,端午節也變得頗具特色。
夏季至日理論
夏季至日理論的發起人是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風俗習慣史》(香港勤興書店1963出版)壹書中提出,端午起源於古代,三代並流,秦漢時擴展為江河,唐宋時擴展為湖海。端午節源於夏季至日理論,學者們從更廣闊的視角對其進行了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另壹篇《端午節起源論》(《文史知識》第5期,1983)中認為端午節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季至日,並提出屈原與端午節“鬥百草”、“采雜藥”無關。劉德謙在《端午節的由來》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
1.性書籍《荊楚隋記》並沒有提到在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在夏季的至日節寫的。至於賽跑,隋代杜太清《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未必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
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雜藥”,都與屈原無關。
3.《季華李》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稱為仲夏節。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端午節的歷史淵源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意味著“開始”和“開端”。初五可稱為端午。在農歷中,地支標誌著月亮,陰建在正月,二月為基,五月依次為午時,所以五月稱為午月,“五”與“午”相連,“五”也是陽數,所以端午節又叫端午、崇武、端陽、午、崇武、午日。此外,它在壹些地方也被稱為五月節、艾節和夏日。從史料記載來看,“端午”壹詞最早見於晉人周朝的地方習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的必備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能鎮邪。
端午節是壹個非常偉大的節日。第壹,端午節起源於5000年前夏季至日這壹天文現象的發現,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壹大天文發現。其次,古代人通過觀察太陽獲得24個節氣,通過觀察月亮獲得12個月的農歷,然後結合農歷,用樹幹樹枝計算年份。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體現了這壹古老的發明。再次,端午節也來源於古代吳越人對龍的崇拜,體現了天人合壹、多元壹體、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端午節是壹個崇尚孝道和善良的節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第四,端午節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情懷。隨著歷史的發展,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人們就把屈原、伍子胥、勾踐、曹娥、道家人物張天師、鐘馗的故事疊加在端午節上。20世紀40年代,國難期間,端午節被公認為詩人的節日,使端午節的文化更加深厚。
因為它被賦予了許多文化因素,端午節的民俗也非常豐富。趙書壹壹解釋說,作為壹個詩人的節日,端午節第壹次是祭祀上帝、祖先和聖賢,第二次是背誦經典詩歌。在古代,農歷五月初五被視為壹個邪惡的月份,因為70%的人死於夏季至日後的三伏天,所以需要端午節來辟邪。端午節也是養生節,要洗藍湯,除五毒。作為壹個體育節日,端午節有兩大民俗。壹個是南方的龍舟賽,在北京叫劃龍舟,只當表演。自遼金以來,北京的端午節就流行壹種叫踢石球的體育活動。另外,端午節也是壹個社會節日,也叫女兒節。在古代,端午節會贈送五種禮物。端午節也是壹個美食節,主要吃粽子,裁決蛋糕和玫瑰蛋糕。
在洋節占主導,西方文化壹邊倒的今天,重塑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追溯中華民族的人文基因,增強民族凝聚力,重塑中國價值觀,乃至彰顯中國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2004年,韓國將“江陵端午祭”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極大地刺激了國人,加速了端午節的申遺。2006年,“端午節”等70個民俗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端午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2008年,我國組織專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項目進行評審,最終確定35個項目入選端午節。申報材料由湖北、湖南、蘇三生共同“打包”,湖北省率先申報。艱難的申報過程,恰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遺產申報評審規則》進行了兩次大的修改:兩年壹次,每個國家壹次,由壹次申報改為多次申報。中國的端午節成為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這次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2個中國項目之壹。正如壹位專家所說,申遺成功不是最終目的,目的是提醒人們珍惜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並將其繼承和發揚光大。
端午節的習俗
1,吃粽子
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的。為了防止河裏的魚吃掉楚國大夫屈原的屍體,粽子被放入水中,後來逐漸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
2.龍舟比賽
賽龍舟不僅是壹項民俗活動,也是壹項正式的體育賽事,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和長江流域非常流行。
3.點雄黃酒
將雄黃浸泡在酒中,再將雄黃酒抹在人的額頭、耳朵、鼻子、手掌等處,以期遠離毒蟲,消災防病。
4.佩戴香包
在端午節的時候,給孩子們戴上香囊或錢包是壹種很好的裝飾品,可以遠離惡靈和瘟疫。
5、掛艾草
端午節期間,人們喜歡在大門兩側懸掛艾草,這意味著消除疾病,趕走厄運,給家人帶來好運。
6.綁五顏六色的繩子。
在古代,五種顏色被認為是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端午節時,孩子們的手腕、腳踝或脖子上會綁上五顏六色的繩子,這意味著避免災難、遠離疾病、安全和長壽。
7.提取金額
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清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自農歷正月初壹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衣領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山西河曲縣誌記載:“端午飲雄黃酒,敷小兒額、手、足...能延長病情。”
8.裴鬥娘
在過去,有五種婦女頭飾。多見於江南。有些地區也叫健康人。這個東西起源於遠古行走,是Ai人的壹種不同形態。《賈青錄》引《唐宋遺事》雲:“誰在大江南北,五日得壹等獎之制,殊為巧妙。艾葉全部壓制出售,或繡上仙、佛、和、武、蟲、魚、獸、八寶花等形狀。縐蛛,美鳳林,繭虎絨陀,草坪蜥蜴,螳螂蟬蠍,葫蘆瓜,色彩逼真。上面蓋著壹個寶,繡球無數,鈴鐺幾百個形狀,或者串在壹起。名字叫豆娘,無敵。”
端午節的其他習俗
端午節還有其他習俗,如躲龍舟節、穿長壽線、戴香囊、避五毒、采藥、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端午下雨、跳鐘馗、打草、打馬球、逛天壇等。
端午節經典民俗2021相關文章:
★ 2021關於端午節的民間故事
★ 2021端午節的傳說
★2021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傳統民俗2021
★2021端午節的由來有什麽故事?
★2021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
★2021端午節的真正由來
★ 2021端午節的真實故事
★ 2021端午節習俗
★ 2021端午節有哪些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