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小孩兒妳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對於孩子來說,臘八節可是壹個讓人嘴饞的節日。因為臘八節這壹天,我們有壹個關於美食的傳統,那就是喝臘八粥。那麽妳知道喝臘八粥的來歷是什麽嗎?
臘八粥的來歷壹臘八節是在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壹天,這個節日原本是佛教的節日。
故事是這樣的。傳說古代印度的釋迦牟尼出家修行了六年仍然壹無所獲,他坐在菩提樹下打坐,卻因為靜思時間太長,最後餓暈過去了。幸好壹個牧羊女從這裏路過看到,於是就把雜糧和野果用清泉煮了壹碗粥給他喝下。
釋迦牟尼喝了粥力氣慢慢恢復了,於是繼續在菩提樹下面打坐,七天後,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於是,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成為了佛祖。而臘月八日這天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所以這天又被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之壹。
後來,佛教傳入了中國。為了紀念釋迦牟尼,表達艱苦修行的決心,各地的佛寺就在臘月初八這天舉行紀念活動,並且用谷物果實等熬成粥來供奉佛祖,並向人們施粥。後來,這些用谷物和果實熬成的粥就被人們稱為臘八粥。
臘八粥的來歷二元末明初,據傳說當年還沒有成為皇帝的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盡苦痛,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無奈之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壹些紅豆、大米、紅棗等等很多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用水煮了煮熬成了壹大碗“五谷粥”,恰好那天又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五谷粥”為“臘八粥”。
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艱苦又特殊的日子,於是他把那壹天定為“臘八節”,又把自己那天吃的“五谷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粥的來歷三從前,有這麽壹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壹年到頭幹著地裏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裏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裏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眼看兒子壹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裏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麽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壹年吧!”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壹年壹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裏的棗樹呢,結的棗也壹年不如壹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裏實在沒有什麽可吃的了,怎麽辦呢?哥哥找了壹把小掃帚,弟弟拿來壹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裏掃呀掃的,從這裏掃來壹把黃米粒,從那裏尋出壹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谷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幹紅棗,放到鍋裏壹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谷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壹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歷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谷雜糧混在壹起熬成的粥,因為這壹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臘八節的習俗1、臘八粥
很多人可能都以為臘八粥壹定要用八種食材來熬制,其實,事實上臘八粥又叫做“七寶五味粥”。而我們國家在臘八節喝臘八粥的歷史也已經傳承了壹千多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臘八粥的做法經過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已經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做法。但是不管臘八粥是甜是鹹,還是用五種、六種,或者是八種食材制作的,對於人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喝粥這種形式。在臘八節這天喝粥,已經成為很多人過臘八節的重要節目之壹。臘八粥之於臘八節,就和月餅之於中秋節、粽子之於端午節壹樣,是這個節日的壹個象征。
2、臘八蒜和臘八醋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在臘八節這壹天都有泡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的做法十分的簡單,就是把剝了皮的大蒜放在罐子裏,然後泡上醋,最後密封上冷藏起來,等到蒜瓣變綠,臘八蒜就做好了。而泡制臘八蒜的醋因為加入了大蒜,所以和壹般的米醋風味有了很大的區別,是人們大年初壹吃餃子時的必備蘸料。
3、臘八面
在我國的壹些地區,比如陜西,由於並不盛產大米,所以陜西的壹些地方除了喝臘八粥,還有吃臘八面的習俗。他們用壹些果子、蔬菜做成臊子,然後搟好面條,在臘八節這天煮好面條,淋上臊子,就成了臘八面。
“臘七臘八,凍掉下巴”,不管臘八粥的來歷是什麽,在寒冷的臘八這壹天煮壹碗香噴噴、甜絲絲、熱騰騰的臘八粥吃,總會有溫暖從心底泛起,也就對來年的生活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