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棗又名棗,屬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鼠李科,棗。其維生素含量很高,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具有滋陰壯陽、補血的功效。紅棗是溫帶作物,適應性強,種植範圍廣。紅棗被譽為“鐵桿作物”,具有耐旱耐澇的特性,是發展節水型林果業的首選。
2.灰棗又名新鄭灰棗,果實長倒卵形,果皮橙紅色,仁小肉厚,比普通棗更甜。發源於河南新鄭,傳入全國各地,現分布於新疆且末等地區。灰棗因新鄭灰棗在成熟變紅前覆蓋壹層霜而得名,故名“灰棗”。
棗的果實倒卵形,樹幹略細而歪斜。平均單果重12.3克,最大果重13.3克..果肩圓潤,較細,略凸起。閥桿凹陷較小,中等深度。果實頂部寬而圓,頂端略凹。水果表面比較平整。果皮橙紅色,白熟前由綠色變為灰色,進入白熟時由灰色變為白色。
果肉綠白色,致密脆,汁多,含可溶性固形物30%,可食率97.3%。適合鮮食、幹燥和加工,質量高。幹燥率在50%左右。幹棗果肉致密有彈性,壓榨後可恢復原狀,耐貯運。
核仁小,含仁量4%~5%。在產地,4月中旬發芽,5月下旬開始開花,9月中旬成熟收獲。果實生長期約為100天。
這棵樹中等大小,有壹個天然的圓形樹冠。樹勢壯,成年樹高6.5米,冠幅6米。棗樹砧木呈圓柱形,壽命約10年。結果年齡早,高產穩產。幼樹種植後三四年開始結果,20年左右進入盛果期。成熟期忌雨淋,遇雨易裂。
新疆若羌大棗產於新疆巴音郭楞地區若羌縣,素有“華夏縣”之稱。若羌面積20萬平方公裏,幅員遼闊,歷史悠久。西域36國之壹的樓蘭古國就在其境內。以皮薄肉厚、核小、甜、脆、久煮湯而聞名,堪稱上乘之棗。
若羌縣降水少,高溫幹燥,光熱源豐富,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若羌大棗生長。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巨大的晝夜溫差,成就了若羌紅棗不同尋常的品質。若羌大棗皮薄肉厚,果實飽滿,肉質細嫩,含糖量高,口感香甜醇厚,肉嫩爽口,軟糯香甜,營養豐富。
若羌縣產的大棗,皮薄肉多,肉質好。優質鮮棗結果時甜脆可口;紅棗幹色澤深紅,肉質軟甜,風味濃郁,松緊適度,食後回味十足。孕婦若吃若羌紅棗,可補氣順產;孕婦若食若羌紅棗,可補血養乳;老人吃了,會止咳;如果孩子們吃了它們,他們會增強他們的健康。
據史料記載,棗是原產於中國的傳統名優特產樹種。考古學家在新鄭市李崗文化遺址發現了棗化石,證明棗在中國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開始用大棗發酵釀造棗酒,作為招待賓朋的上等貢品。紅棗的營養和保健功能在古代就被發現和利用。
《詩經》有“八月剝棗”的記載。《禮記》中有“棗、栗、蜜皆甜”的說法,用於烹飪。《戰國策》說“北方有棗和栗子的好處...民以食為天”,指出了棗在中國北方的重要作用。《韓非子》還記載了秦國饑荒時用棗栗子救民的事。因此,人們壹直將棗視為“鐵桿莊稼”和“木本食物”之壹。大棗入藥由來已久,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歷代都有記載,對其養生治病的認識也不斷加深。
至今,大棗仍被視為壹種重要的滋補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大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焦,養血生津,用於治療“脾虛食少便溏,氣血不足”等癥。常吃大棗可治療身體虛弱、神經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疲勞咳嗽、貧血消瘦等,養肝防癌的作用尤為突出。有句話叫“月食三棗,百年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