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帶來發展機遇
普洱是“古茶園”,是中國乃至世界茶葉資源的重要寶庫,也是世界茶葉原產地的中心。
清代是普洱茶發展的鼎盛時期。據說當時的普洱茶價值是黃金的兩倍。阮福在《道光年間的普洱茶》壹書中寫道:“普洱茶名揚天下,味道最鮮美。資本是不是特別重要?" .
但到了近代,由於歷史等各種原因,雲南茶園遭到破壞,茶產業蕭條。改革開放前,普洱市(當時名為思茅地區)的國有茶廠大多停留在中低檔茶葉加工階段。在以糧為綱的大背景下,除少數大型茶場外,其他傳統產茶區的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都處於歷史極低水平。統購統銷、配額生產的普洱茶葉,大多以散茶的形式成為混合原料,在其他地區進行精細包裝,銷往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產品。
據普洱茶文化學者、普洱茶文化研究會(雲南)常務副會長黃桂樹介紹,計劃經濟時代,強調產供銷,茶產業發展壹般,茶產品廉價、普通、不起眼。作為“開門七件事”的日常商品,遠未達到“棋書畫詩酒茶”的高雅境界。上世紀70年代,茶產業甚至沒有進入思茅八大支柱產業。
1978 65438+2月,十壹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也為普洱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下,思茅地區茶葉種植得到大力推廣,群眾開始對老式茶園進行維護、改造和管理,建成了壹大批現代化高產茶園和茶場。
1983期間,由農業部、雲南省農業廳、原思茅地區行政公署共同投資建設的省級茶樹良種繁殖場思茅茶樹良種場(後改為雲南省普洱茶樹良種場),先後實施並完成了十余項省級科研項目,茶樹良種引進、繁育、繁育、推廣應用新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
文化:推動產業振興
如果說科技的發展為普洱茶產業插上了第壹只翅膀,那麽茶文化的推廣就是產業騰飛的第二只翅膀。茶技術的發展,茶文化的弘揚,最終成就了普洱茶產業。
黃桂樹說:“茶文化促進了普洱茶的振興和發展。‘普洱茶熱’的起點應該是1993。首屆中國普洱茶國際研討會暨中國古茶遺產保護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普洱茶葉節在思茅區思茅市舉行。181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壹堂,研究普洱茶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為認識世界茶樹原產地和世界茶葉奠定基礎。
通過學術研討會、茶節等平臺,讓與會專家學者成為普洱茶的義務宣傳員,擴大了普洱茶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從此,普洱茶產業註入了文化靈魂,走上了振興發展的新路。"
2013年,國際茶委會正式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牌匾,為普洱市“掃清了世界茶源”,將茶文化推向了廣闊的世界空間。“我們要牢牢抓住‘世界茶源’這張文化名片,抓住我們最大的文化優勢,展現文化自信,從而推動整個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
茶文化內涵豐富,涵蓋面廣,生活中無處不在。我收藏了幾十年的茶文化‘珍珠’,希望它們會發光。”黃桂樹堅定地說道。
上述參考文獻:
景谷傣族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普洱茶:從“壹葉”到“壹業”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