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近視的眼底體征有哪些?

近視的眼底體征有哪些?

近視最重要、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眼底改變。隨著現代檢查方法和診斷技術的發展,有了許多新的發現。現已證實眼底病變的主要原因是眼軸延長。各種疾病可能是近視的特征,但也可視為壹種並發癥。

近視的病理意義不僅在於屈光不正本身,還在於以眼底(視網膜-脈絡膜等)為主的眼部病變。).眼睛組織的近視退化(退化和萎縮)

是很多並發癥甚至失明的根本原因。單純性近視常見的體征有豹紋狀眼底和視盤顳側弧形斑。變性近視的眼底常有特征性近視改變。對於這些變化的程度和表現規律,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如果是,將變性近視的眼底病變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進展期和晚期。根據眼底病變範圍分為後極中心型、周圍型、混合型三種類型。我國夏德昭將高度近視的眼底改變分為五級:壹級(近視ⅰ級),正常或豹紋狀;ⅱ級(近視ⅱ級),豹紋+後鞏膜葡萄腫;ⅲ級(近視ⅲ級),豹紋+後葡萄腫+漆裂;4級(近視ⅳ級),局限性視網膜和脈絡膜萎縮斑和/或Fuchs斑;5級(近視ⅴ級),後極出現廣泛的地圖樣視網膜-脈絡膜萎縮斑。

(1)豹眼底豹眼底是近視的壹大特征。因為眼球向後伸展,視網膜血管離開視盤後變直變細。脈絡膜血管也變直變細或明顯減少。同時由於色素上皮營養不良,表層色素消失,脈絡膜的橙紅色血管顯露明顯,所以呈現的眼底稱為豹紋。出現率高達80%,眼軸明顯延長、屈光度較高時,出現率可超過90%。

(2)視盤的形狀受視神經穿過視神經管的路徑影響,該路徑通常成直角。

近視眼的視神經軸偏向顳側,偏向球內。近視眼的視盤較大,平均橫徑為1.55mm±0.5mm,直徑為1.75mm±0.5mm,面積大於3mm2,而正常眼為2.0 mm2±0.5 mm2。

多為橢圓形,縱長軸,略傾斜。顳側平坦,邊界模糊,可與弧斑相連。從視盤的形狀可以預測近視的發展變化。

(3)弧斑弧斑是近視的特征性表現之壹。輕度近視發病率為40%,中度近視為60%,高度近視可超過70%,男女無差異。隨著眼球向後伸展,視盤周圍的脈絡膜被拉離視盤,相應的鞏膜暴露出來,形成獨特的弧形光斑。隨著屈光度的加深,弧斑明顯增大。多在顳側(約80%)。如果眼球繼續向後生長,可向視盤周圍擴散,很少單獨生活在鼻側,呈半月形。大小不壹,最大的甚至可超過壹個視盤直徑,延伸至黃斑區,與後極萎縮區相連。有時靠近弧斑,顳側有棕紅色的移行區,說明那裏還存在壹些脈絡膜。

(4)黃斑病變的有無及病變程度直接決定近視的視功能。

單純性近視的黃斑區可保持正常,但變性近視多受累,發病率高。

病變表現多樣,功能損害明顯。通常與年齡、性別、眼軸長度和屈光度有明顯關系。主要表現為:黃斑發紅(視網膜中央凹反射消失,出現邊界不清的暗紅色斑點,是由於擴張的毛細血管叢穿過變薄的組織所致)、黃斑色素障礙(變性的早期表現)、黃斑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可嚴重影響視力,多見於10d以上、30歲以上的近視患者。

出血後常出現新血管,來自脈絡膜毛細血管。眼底熒光血管造影顯示黃斑區近視視網膜下新生血管。當軸長大於26 mm時,新生血管可在眼底後極逐漸擴大到更大的區域。單純黃斑新生血管可以是其他病變(如Fuchs斑、裂孔和後葡萄腫等)的基礎。),或者是其他病變的初始表現。

(5)Fuchs斑Fuchs斑也是退行性近視的特征性表現,最早由Forster和Fuchs分別提出,故又稱Forster-Fuchs斑。檢查表明,黃斑區是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黑斑略凸起。顏色為灰黑色或灰綠色,位於中央凹內或附近,約為視盤大小的1/3 ~ 3/4。邊緣可見小圓形出血或色素環。發病率約為5% ~ 33%。有意識地看到物體變形,視力下降,中央有暗點,好像有紗布遮住了中央視線。病程緩慢,後逐漸穩定。早期因急性出血可形成出血性盤狀脫離,晚期因出血吸收可出現色素沈著過度。熒光血管造影顯示壹個小的盤狀變性病竈。急性出血時發生色素上皮或神經上皮脫離,或兩者均脫離。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在血管造影的早中期最為清晰。

熒光滲漏呈顆粒狀、蓬松狀或不規則花邊狀。晚期擴散,邊緣模糊。如果有出血或色素,請查看環形熒光蓋區域。出血吸收期可見色素堆積,阻斷熒光。後期疤痕組織被染料染色,白色的機化斑可呈現假熒光。檢眼鏡下看到的新生血管病變比熒光鏡下看到的小。Fuchs斑曾被認為是由玻璃體膜(布魯赫膜)破裂和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形成引起的盤狀黃斑病變。壹些Fuchs斑點顯示黃斑區有壹個黑點,比視盤略小,圓形,邊界清晰。有時黑色斑塊可逐漸擴大,或變成灰色或灰白色,斑塊周圍有萎縮帶。Fuchs斑患者脈絡膜無明顯變化,玻璃體膜無破壞。黑斑區可有色素上皮增生,並伴有細胞膠狀滲出物,與增生的上皮形成弧形隆起面。在色素上皮增生區周圍,色素上皮細胞內的色素比正常少,有時色素缺失。Fuchs認為,這些變化與眼球的軸向後伸和眼球的擴張密切相關。大多數人認為富克斯斑是黃斑區嚴重出血的結果。

如果吸收慢,最終會被滲出、有機物、色素塊代替。Fuchs斑與漆裂樣病變密切相關。Fuchs斑患者中,漆裂樣病變者往往超過55%。發病前視力可能下降,但在整個病程中有時可能趨於改善或穩定。

(6)漆樣病變漆樣病變是近視的另壹種特征性表現。眼底可見不規則的黃白色條紋,就像老漆器上的裂紋,是玻璃膜上的網狀或樹枝狀裂紋。也稱為玻璃膜裂紋。發病率報道不壹,最高達到38%,最低16.4%和4.3%。主要見於眼球後極和黃斑,部分與弧形斑相連,數量從2到10不等。平均長度約0.8PD,血管造影早期可見熒光,有時脈絡膜血管在其下交叉。動靜脈期熒光增強,後期漆裂處組織染色,有較強熒光,但無滲漏。直接損害視功能的情況很少,但可引起視覺扭曲和相對的中心旁暗點,並可誘發視網膜下血管生成和黃斑出血,是視力進壹步損害的先兆。

通過熒光血管造影和三面鏡觀察,可見漆裂樣病變小而不規則,有時呈斷續的淡黃色線條或顆粒,有時呈分支狀,位於視網膜最深處。大或中等大小的脈絡膜血管經常穿過底部,這些血管位於黃斑區及其周圍。可能伴有脈絡膜出血。漆裂樣病變可能是由於玻璃膜皸裂和色素上皮萎縮所致。其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更可能與生物力學異常、眼球伸長的力學效應(眼軸伸長、眼壓升高、眼內層變形和布魯赫膜牽拉撕裂)有關,與血液循環障礙和年齡增長有關。與其他眼底病變有關,如後鞏膜葡萄腫。這些異常為黃斑出血和脈絡膜新生血管生長到視網膜中提供了機會。隨著病程的發展,最終可誘發脈絡膜和視網膜的進壹步萎縮和變性。漆裂樣病變的實際發生率可能更高,因為其中壹些可能已經與深層脈絡膜萎縮融合,常規檢查不壹定能及時發現。

(7)周邊視網膜脈絡膜變性近視,除了黃斑區,眼底病變的另壹個常見部位是周邊部分(赤道區附近),這也是眼軸延長的結果。並且隨著軸向長度的進壹步延長而發展。只是前期不直接影響中心視覺,所以大多不被察覺。但發病率較高,壹般報道> 50%,甚至高達70%,在中低度近視中也可見;雖然早期變性近視無明顯異常表現,但間接檢眼鏡檢查可發現至少20%的患者周邊視網膜有變性病變;病變大多較大,至少累及1 ~ 2象限;明顯影響周邊視覺——視野;多種疾病和並發癥並存;變性通常會導致視網膜破裂和脫落。所以周邊視網膜病變也是很有危害的。眼底周圍病變主要包括彌漫性脈絡膜變性、帶狀脈絡膜變性和視網膜囊性變性。

變性分為四種:白色(無應力)變性、色素性變性、鋪路石變性、格子樣變性。發病率與年齡無關,與屈光度顯著相關。病變主要分布在顳側。主要表現為格子樣變性(12.3%)、霜樣變性(23.1%)、牽引竈(8.4%)、囊性變性(5.0%)和裂隙(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