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g xì mó lín bā jié yán
2 英文參考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lymphadenitis of mesentery
3 疾病別名急性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Brennemann 綜合征
4 疾病代碼
ICD:K92.8
5 疾病分類消化內科
6 疾病概述腸系膜由壁層與臟腹膜組成,主要有小腸系膜和結腸系膜,此外還有闌尾系膜和卵巢、輸卵管系膜等。常在發病前1~2?天感全身不適,咽痛,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繼而出現腹痛,多位於左下腹及臍周圍,往往呈陣發性,如擰絞樣。進食後再次出現疼痛可嘔吐食物,面部潮紅,口唇蒼白,咽部充血。
7 疾病描述腸系膜由壁層與臟腹膜組成,主要有小腸系膜和結腸系膜,此外還有闌尾系膜和卵巢、輸卵管系膜等。小腸系膜是連接空腸、回腸與後腹壁的腹膜,呈扇形,附著在腹後壁的部分叫系膜根,系膜的小腸緣長6~7m,內有腸系膜上動、靜脈及其分支、乳糜管、神經叢及淋巴結等。腸系膜有豐富的淋巴分布,淋巴管源於腸黏膜毛細血管叢或小腸絨毛中的中心乳糜管,與腸系膜靜脈同行,引流到腸系膜根部淋巴結或主動脈旁淋巴結,然後經乳糜池、胸導管而進入血循環。病毒或細菌感染波及腸系膜淋巴結時,可產生腸系膜淋巴結炎。
8 癥狀體征常在發病前1~2天感全身不適,咽痛,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繼而出現腹痛,多位於左下腹及臍周圍,往往呈陣發性,如擰絞樣。進食後再次出現疼痛可嘔吐食物。查體見面部潮紅,口唇蒼白,咽部充血,腹部壓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為明顯,多無肌緊張及反跳痛。體瘦之兒童有時可觸及腫大淋巴結。臨床上須和急性闌尾炎鑒別。前者壹般為發熱後腹痛,轉移性腹痛不明顯,腹痛往往不局限,白細胞計數升高不明顯;後者多有轉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續性,惡心、嘔吐比較明顯,右下腹壓痛局限,常伴有腹肌緊張及反跳痛,白細胞計數多明顯升高。典型病例,壹般不難鑒別。但年幼兒童不很合作或不能表述病情時,鑒別可能很困難。
9 疾病病因導致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有葡球菌屬(金葡菌)、溶血性鏈球菌、紅球菌、假結核桿菌、青黴菌屬、病毒、血吸蟲、阿米巴等。本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常見於兒童或青少年,且多見於回盲部淋巴結。該處淋巴結很多,兒童尤為豐富。腸內容物在回腸遠端停留時間較長,毒素及細菌產物易在該處吸收而引起淋巴結的急性炎癥反應。另外也有人認為,患者在發病前1~2天常感倦怠、不適和上呼吸道炎癥癥狀,故認為是因鏈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有作者認為毒血癥是腸系膜淋巴結炎發病的關鍵,但淋巴結培養多無細菌生長。
10 病理生理腸內容物在回腸遠端停留時間較長,毒素及細菌產物易在該處吸收而引起淋巴結的急性炎癥反應。另外也有人認為,患者發病前1~2天常有倦怠不適和上呼吸道癥狀,故認為是因柯薩奇B型病毒或鏈球菌的血行感染所致。腸系膜淋巴結以回盲部最豐富,也是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並可逐漸發展至系膜根部淋巴結。局部淋巴結腫大、質軟、充血水腫,呈粉紅色;晚期則為白色,質變硬。炎癥少有波及鄰近器官者。小腸和闌尾外觀正常,系膜輕度充血,腹腔內常有少量漿液性液體。鏡下可見淋巴結充血水腫,並有反應性增生。
11 診斷檢查 12 診斷1.病史?病前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頸部淋巴結炎等病史。
2.癥狀?與急性闌尾炎相似。主要表現為腹痛,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多見,偶爾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性質為隱痛或痙攣性痛,程度較輕,多可耐受。疼痛發作間期,患者可無其他不適,部分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病初有發熱,體溫通常不超過39℃。本病可反復性發作,但多為自限性。
3.體征?面部潮紅、口唇蒼白、咽部充血。腹部壓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為明顯;右下腹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壓痛點常在麥氏點內側或上方,每次檢查壓痛位置多不壹致,少有肌緊張與反跳痛。偶爾在右下腹可觸及小結節樣淋巴結,有壓痛。
13 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計數壹般正常或稍增高或降低,而淋巴細胞比例增加。
14 其他輔助檢查高頻超聲可直觀地顯示腹部肌肉、大血管、腸管的蠕動及腸系膜上腫大淋巴結的大小、形態、回聲、分布,方便易行,無放射損傷。通常淋巴結周邊皮質為低回聲,中心髓質回聲相對較高,接近肝臟回聲強度,腸系膜淋巴結炎高頻超聲顯像,可根據腸系膜淋巴結數目增多、徑線增大、皮髓質回聲有無異常,作縱、橫、斜切掃查,結合呼吸運動、消化道聲學造影等作出定性診斷。影像學上本病需與如下病變鑒別:
1.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多見兒童和青少年。聲像圖為橢圓形低回聲、等回聲、混合型回聲,部分有融合、液化和鈣化竈強回聲出現,或合並大量腹水、腸管粘連等改變。
2.腸系膜惡性淋巴瘤?腸系膜或腹膜後是其常見來源,通常典型者累及多個部位,超聲表現趨向圓形,縱橫比<2,累及節段較長,可有中心壞死呈強回聲斑,或多個結節聚集成花瓣狀。但不能完全依靠聲像圖表現,考慮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發育尚未成熟情況下,其聲像圖還存在壹定差異,有待進壹步探討。
15 鑒別診斷本病易與急性闌尾炎混淆。患者壹般為發熱後腹痛,轉移性腹痛不明顯,腹痛往往不局限,白細胞計數升高不明顯;後者多有轉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續性。惡心、嘔吐比較明顯,右下腹壓痛局限,常伴有腹肌緊張及反跳痛。白細胞計數多明顯升高。此外,本病尚應與腸道腫瘤、卵巢腫瘤、結核性淋巴結炎、Crohn病、耶耳仙菌腸炎與耶耳仙菌淋巴結炎等相鑒別。兒童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和急性闌尾炎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可表現為右下腹痛、發熱等,易誤診,但各有其特點,見下表:
16 治療方案1.非手術治療?抗生素治療為主,並配合解痙鎮痛藥如山莨菪堿類。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不應手術治療,應予抗感染治療。
2.手術的選擇?由於該病有時與兒童急性闌尾炎頗難鑒別,因此,對診斷不能肯定者,寧可開腹探查,否則讓已有急性炎癥的闌尾留在腹腔內可能貽誤治療。B超檢查是以闌尾的影像為直接依據,還可顯示腫大的淋巴結,是二者鑒別的有效方法。若病情尚穩定或發病在6h以內,可繼續觀察,急性闌尾炎病情常進行性加重,應手術;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常可緩解。若病情較重或發病在12h以上仍不能排除急性闌尾炎時,應行剖腹探查,行闌尾切除術。如果經抗感染治療仍持續腹痛6h,體溫不降,腹肌較前緊張者,就應果斷手術,避免闌尾穿孔,壹般觀察時間不超過24h。如果經治療後,腹痛不劇烈,體溫也無明顯增高,血白細胞無繼續增加,可按該病治療,延長觀察時間,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創傷。如誤診急性闌尾炎行手術時,壹般認為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如是急性闌尾炎而延誤手術,可造成穿孔和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術中發現回盲部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充血,應取腫大淋巴結作病理切片檢查。
17 並發癥由於腹痛呈陣發性,如擰絞樣,臨床上出現進食後再次嘔吐等並發癥。
18 預後及預防預後:本病預後良好,常在3~4天內自然緩解。
預防:對伴有發熱,特別是兒童及青壯年,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癥狀應立即進行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療,預防發生急性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
19 流行病學本病臨床上少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主要見於兒童和青少年,是少兒急性腹痛的重要原因之壹。
20 特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