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是三分毒。”《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專著,對如何用藥很有講究,分為大毒、中毒、小毒、無毒。治病需要大毒治病,十之八九;往往毒藥治病,十之八九;小毒治百病,十進八出;無毒處理,十之八九。現在很多人認為中藥大多來源於天然動植物和純中藥制劑,比化學藥品溫和安全,總認為不會有藥物的副作用。其實麥飯石如果隨意濫用和濫用,也會產生毒副作用。
/iknow-pic . cdn . BCE Bos . com/9 E3 df 8 DCD 100 baa 1a2c 92934 a 10 b 912 c8 fc 2e 92 " target = " _ blank " title = " " class = " ikqb _ img _ alink " >的鏈接。/iknow-pic . cdn . BCE Bos . com/9 E3 df 8 DCD 100 baa 11a2c 92934 a 10b 912 c8 fc 2e 92?x-BCE-process = image % 2f resize % 2Cm _ lfit % 2Cw _ 600% 2Ch _ 800% 2c limit _ 1% 2f quality % 2Cq _ 85% 2f format % 2Cf _ auto " esrc = "/9e 3d F8 DCD 100 baa 11a2c 92934 a 10b 912 c8 fc 2e 92
擴展數據:
最初的解釋
如果是藥,那就有些偏頗了。但這種偏見對綜合癥沒有毒害,對綜合癥有毒害(偏見造成的危害)。
據文獻記載,已發現有20多種中草藥具有致死性,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劇毒中藥雷公藤、驅蛔蟲的苦椅、息風解痙的劇毒中藥蜈蚣等。有些中草藥不僅有毒,甚至劇毒,如水銀、斑蝥、紅砒石、白砒石等。
有些生藥仍然毒性很大,如附子、半夏、馬錢子、草烏、赤小豆和南星。雖然這些藥物經過炮制後毒性可大大降低,但如果濫用或用量過大,仍會產生毒副作用,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在應用中,應嚴格控制劑量。據報道,壹位“專家”曾用烏頭治療風濕病,但劑量加倍,病人死亡。
雖然要註意有毒的中草藥,但還是要註意壹些常用中草藥的用量,如果用量過大。它也會導致副作用。如甘草,性溫,能調和諸藥,具有健胃補中、瀉火解毒、緩和藥性、調和中急的作用。但若無故長期服用,會影響脾胃之氣,妨礙消化功能;黃藥子過量可導致肝損傷和黃疸;過量使用木通會引起腎臟損傷。
據資料記載,說這句話的人是明代醫家劉純,原文出自《治清法補遺》。從年代上看,當時還沒有西醫,應該是指中草藥。這句話全文是“藥三分毒,唯有開胃無毒,蓋開胃者解毒。”《黃帝內經》將中草藥分為大毒、普毒、小毒、無毒四類,稱為“無毒”。《神農本草經》收錄了365種中草藥,其中上品120種,明確記載“無毒”“延年益壽”。
在這壹點上,我們發現“藥三分毒”的“是”並不是“萬物”的“是”。“藥”不是“所有的藥”。“三分”,有的醫生認為是“三分治,七分養”的意思。再看“毒”字,古今詞義有別。在現代漢語中,“毒”就是“有害”的意思。在古代,“毒”有兩層意思,壹是“害”,二是“偏”。《內經》時代的古代醫書,多數情況下指的是“偏頗”。
古人認為,只要是寒熱之藥,即使有毒,中醫學者也遵循古法,劉純也遵循“偏方”之義。其實,人生病了,就說明人體的陰陽失衡了,就偏了。醫生用熱藥趕走妳的感冒,用感冒藥清熱。正是利用醫學的偏向來對抗妳身體的偏向,讓妳的陰陽重新平衡。
參考資料:
/baike . Baidu . com/item/% E6 % 98% AF % E8 % 8D % AF % E4 % B8 % 89% E5 % 88% 86% E6 % AF % 92/1997835?fr = Aladdin " target = " _ blank " title = "百度百科是三分毒">百度百科是三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