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立春有哪些民俗?

立春有哪些民俗?

立春的習俗

1,春節

春節是春季開始的壹項重要活動,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和預演,俗稱春演。春節是在立春的前壹天舉行的,目的是帶回春天和句芒。在迎春設春官,宣告立春的到來。然後祭祀句芒之神,而句芒是春天之神,也就是植物之神和生命之神。在古代,祭祀句芒神之後,郡縣太守象征性地耕種,打春牛,表示人可以耕種。

2.遊春(探春,遊行)

遊春是民間流行的祭祀遊行。隊伍壹開始宣布扮成公雞的人走在隊伍前面,壹群人擡著壹頭巨大的春牛的形象。還有人打扮成牛仔和牽牛花、大頭娃娃等象征春天的形象。過了這次春遊,就是可以開始徒步的信號,到端午節(立春時,春遊又叫探春)才是春遊的好時機。

3.咬簧

北方吃的食物是春餅,而春卷在南方很受歡迎。吃春餅春卷是對“壹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值得壹提的是,在立春的這壹天,中國人“咬春”的另壹種食物是蘿蔔。壹般說可以解決春困。其實它的意義還不止於此。蘿蔔除了解困,還能解酒、通氣,有營養、健身、祛病的功效。

4、彈簧

又稱“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反映了人們對五谷豐登的美好期待。因為,春牛成型的時候,往往要塞糧食。牛被砸了,五谷就流出來了。人們笑著把谷物撿起來放回他們的谷倉,表示谷倉裏裝滿了谷物。壹些農村至今仍有“鞭打春牛”的習俗。

立春有哪些民俗?

向句芒的神獻祭

句芒是春天之神,也就是植物和生命之神。句芒的形象是壹個人面鳥身。他遵守規則,負責春季事務。

周朝時,為迎春而設東堂,可見祭祀句芒的歷史悠久。

立春前壹天,浙江省過了壹個春節。立春在前壹天把句芒擡到城外的山上,同時向太歲獻祭。太歲是歲神,坐守壹年,掌管壹年的餘年,所以百姓也多祭之。迎神的時候有很多活動,比如大班講道,養亭子,地方戲,秧歌,射牛。從農村擡到城市後,人們聚集在街上,爭搶糧食,這就是所謂的看春節。在山東句芒過春節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測了當年的氣候:戴帽子代表暖春,謝頂代表倒春寒,穿鞋代表春雨多,赤腳代表春雨少。在其他地區,年畫,如“春風”張貼。在廣州,立春前後,人們用鼓來驅趕瘟疫,祈求平安。

立春的“鞭打牛”體現了對豐收的期待。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壹直保存至今,但唐宋時改為春,盛行,特別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的習俗流傳更廣,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鞭打春牛的意義不僅限於送冷氣、促春耕,還有壹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欲斷本地牛,人爭春牛土,謂之搶春,以牛頭為運。此外,湖北還有采茶祭祀春牛的活動,還有宣告春天到來的龜活動。除了皇家日歷上的春牛圖,春牛圖也廣泛地刻在全國各地的年畫中,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片。

浙江省的春牛各有特色。迎春牛時,依次給春牛磕頭。祭拜完畢,眾人壹擁而上,把春牛砸碎,從春牛身上搶走泥土,撒在牛棚裏。由此可見,鞭笞春牛還是壹種飼養巫術,即春節後的春牛土通過撒在牛棚裏,可以促進牛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