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記》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示團圓”。《帝京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那些結了婚的,省親的,將來都會回到婆家,這就是所謂的團圓節。
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團圓”的習俗,即烙壹個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餅內有糖、芝麻、桂花、蔬菜,外面壓著月亮、桂花樹、兔子。中秋節過後,家裏的長輩會根據人數把蛋糕分成塊,每人壹份,如果有人不在家,留壹份給他們,以示家人團聚。中秋節時,雲少霧多,月色皎潔明亮。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許願團圓等壹系列活動外,壹些地方還有舞草龍、造佛塔等活動。除了月餅,各種時令鮮果、幹果也是中秋節的美味。
中秋節起源的另壹種解釋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水稻成熟的時刻,所有家庭都崇拜土地神。中秋節可能是秋報的遺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了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亮上的癩蛤蟆到玉兔,從吳剛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壹幅色彩斑斕的美麗景象。
從漢代到唐代,墨家詩人紛紛吟詠月亮及其事件,8月15日的滿月成為他們抒發情懷的絕佳時刻。北宋唐太宗年間,官方正式將8月15日定為中秋節,本意是在三秋中部,屆時全民都會慶祝。中秋之夜,明月當空,光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8月15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壹年中重要的節日,與科舉有著非常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歷來是統治者非常重視的大事。而三年壹次的秋季比賽剛剛定於八月舉行。當風景和激情結合在壹起,人們就會把高三考試的人當成月月中得桂冠的人。每逢中秋節,都要隆重慶祝,這已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習俗。代代相傳,中秋節逐漸成為中國漢族三大節日之壹(春節、端午節、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