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藥炮制學讀書筆記

中藥炮制學讀書筆記

全書分兩部分

總論:

中藥炮制目的5條:降低毒副作用;改變藥性和功能,增強療效;矯味矯臭,利於服用;便於制劑和調劑;利於貯藏。

輔料分為兩大類:液體輔料,酒、醋、蜂蜜、食鹽水、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膽汁、麻油、羊脂油、米泔水。固體輔料,麥麩、稻米、竈心土、河沙、蛤粉、滑石粉、豆腐、朱砂。

凈選加工 :1、清除雜質:挑選、篩選、風選、水選。2、分離和清除非藥用部位:去根、莖,去枝梗,去皮殼,去毛,去心,去核,去蘆,去瓤,去頭尾皮骨足翅,去殘肉。3、其他加工方法:碾搗、制絨(麻黃、艾葉)、拌衣、揉搓(竹茹)。

飲片切制 :1、切前水處理:淋法、淘洗法、泡法、漂法、潤法,軟化程度的判斷。2、飲片的類型和切制的方法。3、飲片幹燥:自然幹燥(曬幹、陰幹)和人工幹燥。

炒法:1、清炒法:炒黃又稱為炒爆,多用文火,少用中火(王不留行、水紅花子)。炒焦可以增加消食健脾作用,用中火,炒至褐中帶黑。炒炭多用武火,少用中火,可以增強或產生止血(大薊、白茅根)、止瀉(烏梅、石榴皮)作用。

2、加輔料炒:麩炒,麥麩用量10-15%,主要用於補脾胃或作用強烈以及有腥味的藥物:蒼術、枳殼、僵蠶等。2、米炒的藥物有兩類:補益脾胃藥(黨參),炒制此類藥物時以藥物變黃為度;昆蟲類有毒藥物(斑蝥、紅娘子等),以米的色澤為度,變焦黃。3、土炒多為補脾止瀉的藥物,如山藥、白術等。炒至土呈靈活狀態。4、砂炒用於質地堅硬的植物藥和動物藥,骨碎補、狗脊、鱉甲、雞內金、馬錢子等。多用油砂炒。5、蛤粉炒用於膠類藥物:阿膠。6、滑石粉炒,用於韌性較大的動物藥,如刺猬皮、水蛭、黃狗腎。滑石粉變灰暗時需及時更換。

炙法:具體的操作方法壹般都分為兩種:先拌輔料後炒藥;先炒藥後拌輔料。1、酒炙法可以改變藥性,引藥上行;增強活血通絡作用;矯味矯臭。2、 醋炙法可以引藥入肝,增強活血止痛作用。3、鹽炙 法引藥下行,專入於腎;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緩和藥物辛躁之性。4、姜炙可制其寒性。5、 蜜炙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緩和藥性。6、 油炙:羊脂油炒(淫羊藿);植物油炸(三七);油酥烘烤(蛤蚧)。

煆法:1、明煆法煆制時不隔絕空氣,宜壹次煆透。2、醋煆法在高溫有氧條件下煆燒至紅透後立即投入規定的液體輔料中驟然冷卻。質地堅硬的藥物要反復進行。3、 扣鍋煆法在扣鍋底部貼壹白紙條或者放幾粒大米,變深黃時離火。以藥物全部炭化為度。

蒸煮燀法:1、蒸法分為清蒸(蒸透如桑螵蛸、蒸軟如黃芩木瓜等)和加輔料蒸。常見的輔料蒸制程度為:醋蒸(五味子蒸至紫黑色)、酒蒸(山茱萸、黃精、女貞子、熟地、五味子蒸至黑潤)、黑豆汁蒸(何首烏蒸至棕褐色)。蒸制過程中壹般先用武火,待圓氣後改用文火。2、煮法分為清水煮(黃芩)、藥汁煮、豆腐煮法(藤黃、珍珠、硫黃)。炮制的藥物多為有毒副作用的藥物,川烏、草烏、甘草水煮遠誌、附子、吳茱萸等。3、燀法,水沸後投入藥物,加熱時間5-10分鐘,用水量宜大,壹般為藥物量的10倍以上。多適用於須去種皮的種子類藥物:苦杏仁、桃仁、白扁豆。

制霜法:去油制霜(巴豆、柏子仁)、滲析制霜(西瓜霜) 、升華制霜 (砒霜)、煎煮制霜(鹿角霜)。

烘培法:壹定要文火。勤加翻動。

煨制法:分為濕紙煨、隔紙煨、面裹煨、滑石粉煨、麥麩煨。麩煨和麩炒註意區別開來:1、加輔料的方式不同:麩煨法麥麩和藥物同時加,麩炒法先加麥麩,冒煙後投入藥物;2、煨法輔料用量比炒法大30-40%;3、煨法受熱程度低、受熱時間長。

結晶法:主要用於可溶性無機鹽類的提純。常用的方法有兩種:1、降溫結晶,又稱冷結晶,如芒硝經蘿蔔***煮,重結晶後可緩和其鹹寒之性。2、蒸發結晶,也是熱結晶,如硇砂經醋制,可降低毒性。

水飛法:利用粗細粉末在水中的懸浮性不同,除去藥物中可溶於水的毒性物質,如朱砂中的汞鹽、雄黃。在研磨過程中,用水量宜少,攪拌混懸時加水量宜大。朱砂和雄黃粉碎忌用鐵器。

後期復習時需要具體到每個藥物功效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