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南天竹葉nantianzhuye
別名南竹葉、天竹葉。
英文名NanadinaeFolium
來源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Thunb.的幹燥葉。
植物形態常綠灌木,高約2米。莖直立,圓柱形,叢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為紅色。葉互生,革質有光澤,葉柄基部膨大呈鞘狀,葉通常為三回羽狀復葉,長30~50厘米,小葉3~5片,小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1~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深綠色,冬季常變為紅色。花成大型圓錐花序,長13~25厘米,花直徑約6毫米。萼片多數,每輪3片,內兩輪呈白色花瓣狀,雄蕊6,離生,花藥縱裂,子房1室,有2個胚珠,花柱短。漿果球形,熟時紅色或有時黃色,直徑6~7毫米,內含種子2顆,種子扁圓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布生長於疏林及灌木叢中,多栽培於庭院。分布於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采收加工四季均可采葉,洗凈,除去枝梗雜質,曬幹。
藥材性狀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最末的小羽片有小葉3~5枚,小葉橢圓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寬0.5~1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或紅色。革質。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經無。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瀉火,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9~15克。外用:適量,搗爛塗敷,或煎水洗。主治肺熱咳嗽、百日咳、熱淋、尿血、目赤腫痛、瘡癰、瘰癧。
藥理研究藥理學研究表明,南天竹葉在止咳平喘、抗菌、抗痙攣、降壓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活性。
化學成分主要含木蘭花堿、維生素C、南天竹氰苷、穗花杉雙黃酮、南天竹苷A等成分。
使用禁忌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①治尿路感染:南天竹葉,車前草各15克,木通、扁蓄各9克。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②治尿血:南天竹葉9~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誌》)
③去風火熱腫,眵淚赤痛:南天竹葉煎水洗眼。(《綱目拾遺》)
④治瘡毒:南天竹葉,搗爛敷。(《湖南藥物誌》)
⑤治瘰癧初起:南天竹葉、威靈仙、夏枯草,金銀花各120克,陳酒四壺。水煮透,壹日三服。每服藥酒,須吞丸藥。(《百草鏡》)
⑥治風火牙痛:南天竹葉15克,蟋蟀草、鐵馬鞭各12克。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⑦治小兒疳病:南天竹葉、煎湯代茶服。(《綱目拾遺》)
煎藥貼士
(1)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壹般都進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壹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臟,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壹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2)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小,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壹,但砂鍋孔隙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堿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藥成份發生反應,大量制備時多選用。銅、鐵質煎器雖傳熱快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中多種成份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質量,不能使用用銅、鐵、鋁鍋、錫等器具,鋁鍋雖傳熱快、化學性質較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堿,對酸堿性不很強的藥可以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藥用具。
(3)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分鐘,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2厘米。以藥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註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