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因其產量高、耐旱、耐澇、耐鹽堿,傳入中國後迅速推廣。清朝時期,紅薯、玉米等壹系列高產作物也促成了當時人口的劇增,甚至有人稱之為“康乾盛世”。此外,紅薯也是壹種營養含量很高的食物。除食用外,還可用於制糖、釀酒,是壹種用途廣泛的優質作物。
至於紅薯是什麽時候傳入中國的,目前公認的是明朝中後期。
明朝萬歷年間,感覺科舉前途無望的福建人陳震龍,受當時東南沿海盛行的商業風氣影響,開始從事利潤豐厚的海外貿易,奔走於福建和呂宋之間。
當時呂宋島已經成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島上的西班牙人經常去明朝采購大量的生絲、茶葉和瓷器,美洲的白銀湧入明朝。在位於東南沿海的福建,許多人從事福建與呂宋之間的貿易業。呂宋島上有大量華人,福建是“中產子弟,居外”。在呂宋賺錢的同時,陳震龍也嘗到了紅薯。
陳震龍在呂宋看到的紅薯,不僅耐旱、易活,還可以生吃、煮熟吃。味道鮮美,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拯救世界的作用。所以就產生了把它帶回中原的想法。如果成功了,那壹定會是壹件美好的事情,可以造福所有人。
但當時占領呂宋島的西班牙人禁止地瓜傳播。陳震龍試了兩次,都失敗了。相反,它引起了西班牙人的註意。直到第三次,陳震龍把紅薯藤塗上泥土,纏在壹根電纜上。最後,他成功地把他們帶回了福州。但剛到福建時,陳振龍怕紅薯“出土”,只在自己的空地上種,沒有馬上推廣。
與水稻和小麥相比,紅薯的產量簡直驚人。
據史料記載,古代北方小麥畝產只有300斤,南方水稻平均畝產577斤,這是明朝經過壹系列水利建設和農業技術進步才獲得的。
相比較而言,紅薯的產量可以用感人來形容。明代後期,甘薯已被廣泛種植,壹年可種兩次。春季畝產可達2000斤,夏季1000斤,也就是6000斤。
說的更直白壹點,紅薯的產量是水稻和小麥的十幾倍。只能養活壹個人的田地,如果改種紅薯,可以養活十個人,紅薯的適應性很強。許多不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等常規糧食作物的土地可以種植紅薯,使得耕地面積迅速擴大。
紅薯最早在東南推廣,但在江南的推廣卻壹波三折。
據明朝萬歷年間漳州府的記載,陳震龍帶回紅薯後不久,福建遭遇旱災,糧食產量銳減。陳震龍的兒子陳經綸將甘薯苗獻給官方,並開始在各地推廣。由於生活方便,產量高,紅薯迅速傳播開來,挽救了許多生命,很快成為福建和浙江南部人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糧食作物。
在陳震龍從呂宋帶回紅薯的同時,也有浙商從日本帶回紅薯藤,種植在浙江的寺廟裏,但只是作為觀賞植物。直到清初,陳經綸的孫輩到江浙推銷紅薯時,發現江南富人對紅薯不屑壹顧。
隨著海洋的搬遷和移民的流動,紅薯已經遍布全國。
清朝建立後,正式下達“移海令”,將沿海民眾全部移至內陸山區,沿海船只、房屋、稻田全部被毀。在長達幾十年的移海活動中,大量的人被迫上山,因此死去的人比比皆是,僥幸活下來的人只能在貧瘠的山區生存。
內陸山區土地貧瘠,耕地稀缺,能種的作物很少,尤其是能種水稻、小麥等傳統作物的土地。在這種情況下,紅薯就成了救命作物,得到了推廣。
此外,清初為了填補四川的人口空缺,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湖廣運動。在移民中,除了大量的湖廣人之外,還有不少來自江西、廣東、廣西的移民,以及數百萬的客家人。正是這次大規模的遷徙,把紅薯帶到了深入內陸的四川。
乾隆時期,甘薯基本上遍布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由於當時幾次旱災,甘薯向北方蔓延。在陳震龍後人陳世元等人的努力下,紅薯首先傳入山東、河南,隨後開始在整個北方流傳。到了乾隆後期,紅薯已經成為北方極為常見的農作物。
紅薯,也就是地瓜和地瓜,不是從壹個方向傳入中國的,而是從不同的方向傳入的。陳震龍只是其中之壹,但紅薯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在明朝萬歷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