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廣西有哪些習俗和活動?
1,五色糯米
節日前,每家每戶都準備了五顏六色的糯米和雞蛋。人們采集紅蘭草、黃米花、楓葉、紫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紅、黃、黑、紫、白糯米。
相傳這種食物是贏得仙女們的欣賞後流傳下來的;有人說,這是對宋仙女劉三姐的祭祀。吃了這種飯,人就旺了,健康了。雞蛋是歌圩中青年男女用來交流和傳遞感情的物件。
2.抓住煙火
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後,廣西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協會自發組織了搶花炮活動。
每隊有8人參加搶花炮。球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沖刺等方式沖入對方的電池。,並把煙花放入樂譜。規則與西式橄欖球相似,故稱“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煙花”是壹個鐵環,直徑約5厘米,用紅布或紅綢包裹。比賽場地壹般設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數和隊伍不限。每槍必搶,第三槍結束。
3、繡球之戀
許歌的繡球花是女孩們在節前制作的手工藝品。制作工藝精美,全部為絲織工藝品:十二片花瓣連成壹個球體,每片花瓣代表壹年中的某個月份,繡有該月的花朵。有些繡球花做成正方形和多邊形。繡球花裏填滿了豆黍或棉籽。球用絲帶連接,墜絲穗和裝飾珠,象征純潔的愛情。
4.扛壹根桿子
玩鋼管舞是壹項傳統的自娛活動。每壹個莊家人都是在大廳裏表演的演員。女子動作輕盈優美,男子動作有力有力。自娛自樂的“戲堂”寄托了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渴望。
扁擔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轉、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為偶數。表演者手握扁擔,圍著板凳或翻米槽,有節奏地敲打板凳,有時還互相擊打扁擔。
5.用歌曲談論愛情
“三月三”歌會是青年男女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歌會,方圓幾十英裏內的年輕男女都會聚集在歌會上。這個年輕人在歌手的指導下和他喜歡的女孩對唱。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觀光歌”,觀察尋找對手,遇到意中人就唱會邀之歌。如果女方感興趣,她會同意的。男青年又唱起了詢問歌,彼此有了交情,唱情歌,做情歌。歌詞都是即興的,脫口而出的。
如果姑娘認為眼前的青年才俊和才藝都得到了滿足,她會趁別人不註意,悄悄把懷裏的繡球送給對的人,“他”會用手帕、毛巾等物品還回去,然後歌聲會更甜,於是她會點秦晉的好。
6.演奏銅鼓
廣西壹些少數民族歷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時敲銅鼓的習慣,這壹習俗壹直傳承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的壯族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的瑤族過節日,南丹的瑤族舉行喪葬祭祀。南丹中島苗族人民在慶祝春節或遇到喜慶場合時,要敲鑼打鼓,以表達慶祝或悼念之情。
7.摸雞蛋
雞蛋是把煮熟的雞蛋染成各種顏色來傳達感情的東西。小夥子拿著歌圩裏的壹個雞蛋去摸姑娘手裏的雞蛋;如果女生不願意,拿著雞蛋不要碰。如果她想,就讓男孩摸。雞蛋裂開後,他們吃雞蛋,雞蛋播下了愛的種子。現在摸蛋有“摸,摸好運”的意思。
三月三的傳說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清末《杜門雜詠》中有壹首七言詩,描寫了當年廟會的盛況:“三月初三春生,看蟠桃宮焚香;沿河風微起,紅塵四起。”傳說西王母原本是中國西部壹個原始部落的守護神。她有兩個法寶:壹個是吃長生不老藥,壹個是吃桃——蟠桃,可以延年益壽。傳說中的嫦娥在偷了丈夫後羿的仙丹後飛到了月宮。此後,在壹些奇奇怪怪的小說中,西王母被描述為長壽之神。
農歷三月初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生日。真武大帝的全名是“北鎮天真武田璇大帝”,又名田璇神、玄武、真武真君。華黎生於上古軒轅世界,三月三日,是道教中掌管軍事和戰爭的正統神。各地道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雲起、四川青城山)將在3月3日舉行盛大儀式,道教信徒也會在寺廟裏燒香祈禱或在家念經。《真武山真武山碑》對真武帝的由來、中國主要真武道場和真武帝“救軍之禍”的“仁心”進行了簡明而藝術的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日紀念真武大帝的原因和意義。
古代將三月初三視為“上思”,漢代定為節日。“今天是月初三,官民都在東流水上(幹幹凈凈)。叫做“洗除汙垢(病)”(《後漢書·禮記》)。後來又增加了水宴和郊遊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家裏的每個房間裏放鞭炮,吹鬼。據說這壹天到處都有鬼魂出沒。
農歷三月的第三天也是靈性的人,如巫婆和神,招待鬼神的日子。在這壹天,通靈者經常聚在壹起慶祝,並為鬼神舉行宴會,以感謝他們的神奇力量。
三月三廣西有什麽好吃的?
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糯米五顏六色,讓人想吃。雖然顏色鮮艷,但使用的是天然植物色素——楓葉、姜黃、紫米葉、紅藍草等植物汁液。清明節、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端午節等傳統民間節日,壯族家家都喜歡吃。五色糯米有“強筋骨、益腸胃、能做事、補髓”的作用。3月3日,南寧街頭早餐店也能看到。
黑米
在廣西梧州,吃黑米是“三月三”的傳統習俗。很多人會選擇去市場買楓葉,在家煮黑米。3月3日,街頭黑米飄香。黑米的味道分為鹹味和甜味。有人說,黑亮有光澤的黑米有祛邪強身暖胃的功效,吃起來也挺好吃的。
萍鄉竹筒飯
在廣西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竹筒飯。嶺南地區竹子資源豐富,萍鄉的氣候和環境非常適合竹子的生長。竹筒飯是把米和水放在竹縫裏,密封後烘烤而成的。口感綿軟,米香竹香,清爽可口,深受人們喜愛。
八寶魚生
武鳴兩江鎮的八寶生魚最有名,有花生、木瓜絲、蘿蔔絲、酸姜絲、香菜、紫蘇,還有自腌檸檬和酸梅。這些食材搭配生魚,可謂五味雜陳。
艾葉·巴巴
清明節前後,艾草生長茂盛,是最嫩的季節。因為農歷初三臨近清明節,艾草糕就成了三月三必吃的食物。俗話說“年年艾葉綠,歲歲香。那壹天,艾草糕傳遍了南寧的大街小巷,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和喜愛。
香蕉葉蛋糕
芭蕉葉糊是壹種民間風味濃郁的小吃,在南寧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也是南寧人日常早餐的選擇。將磨好的米糊均勻抹上糖,用芭蕉葉包裹,放入蒸籠蒸熟。蒸好的香蕉葉糊有淡淡的香味,壹口就能咬下去。壹般香蕉葉糊有花生餡或者芝麻餡,看情況而定。
紅薯粑粑
紅薯糍粑是扶綏縣的著名特產之壹,具有獨特的壯族風味。扶綏當地的做法是將挑選出來的紅薯洗凈後放入蒸籠中蒸熟,然後將土豆皮剝掉,再與糯米漿混合,制成香味自然清透的糍粑皮。
莊宗
壯族人稱粽子為“宗八”。寧明莊宗是壹種用糯米和豬肉烹制的大粽子。是壯族人在三月三特別制作的傳統食品,也是用來祭祖的。莊粽子比我們平時吃的粽子大很多,壹般要幾個人壹起吃。
龍州縣金龍鎮教總
牛角粽子形似牛角,故壯語稱之為“牛角饃”,以上等糯米為原料,用粽子葉或竹葉卷成桶,用草捆紮而成。金龍鎮的村民把“羊角莫”當作好禮物,特別是走親訪友時,喜歡帶幾串“羊角莫”。
雞糞面
農歷三月初三吃雞屎藤面是廣西北海當地人的傳統習俗。雞糞藤面是用新鮮的雞糞藤葉和大米混合,磨成粉,再做成壹塊塊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條做成的雞絲藤湯又香又甜,是當地人喜愛的小吃。除了面條,還有雞屎藤糍粑。
巴河魚丸
巴河魚丸是崇左市天等地道的地方小吃。可以煲湯、炸酥、清蒸。韌而不硬,營養豐富,鮮而不膩,口味獨特,深受人們的青睞。
彩寶
菜包由牛皮、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鹹魚、蝦、蔥花、老蒜等制成。葉子包好後放在銻鍋裏和豬骨壹起燉。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最正宗。據傳說,菜包是上世紀60年代艱苦歲月和條件下的產物,當時用的是野菜包。
有哪些關於廣西三月三習俗和活動的文章?
★廣西壯族三月三有哪些傳統習俗?
★ 2022年廣西壯族3月3日放假安排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和習俗。
★三月三有哪些風俗活動?
★三月三日是廣西壯族的節日?
★三月三的由來和習俗介紹。
★三月三廣西壯族傳統美食有哪些?
★三月三號廣西放假幾天?2022
★2022年3月3日廣西壯族放假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