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的幹果呈扁圓形,長4 ~ 5毫米,直徑3 ~ 4毫米。表面光滑,灰綠色或灰黃色,有細密的白色、棕色或黑色花紋,兩側有1條淺色紋脊。壹端鈍尖,另壹端有圓形凹點,果柄脫落。外果皮薄,內果皮脆。綠色的種皮往往附著在內果皮上,不易分離。胚乳灰薄;兩片子葉厚而油。輕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最好是黃的,無皮的,飽滿的。黑龍江、遼寧、吉林、四川、甘肅、雲南、江蘇、浙江等地。
治療價值
桑科草本植物大麻的內核。又名大麻子、大麻子、大麻子。大麻,也稱為大麻和黃麻,在中國各地都有種植。秋冬季收獲成熟的果實,曬幹,去殼。也有不去殼的。
【屬性】味甘,性平。能健脾補虛,滋陰潤燥,潤腸通便。
【參考文獻】含有蛋白質、脂肪油、卵磷脂、葡萄糖醛酸、甾醇、鈣和鎂、維生素B1和B2。脂肪油含有油酸、亞油酸、亞麻酸和大麻酚。
【用途】用於治療腳氣腫痛;身體虛弱和過早衰老;心陰不足,心悸;血虛津傷,腸燥便秘。
【用法】煎湯、煮粥,或制丸、散。
【註意】大量食用火麻仁會導致中毒。如食用60~120g炒火麻仁,大多在食用後1~2小時內發病,中毒癥狀為惡心嘔吐、腹瀉、四肢麻木、精神錯亂、瞳孔散大。
[附件]
1、火麻仁酒:火麻仁150g,研成細粉。用500g米酒浸泡,酌情服用。
起源於外國臺灣的秘密。本方中用火麻仁健脾利濕,用米酒增強其滋補作用和藥性。可用於腳氣的輔助治療。原書用於“腳氣伴腹痛”,即腳氣伴腹脹、麻痹。
2、火麻仁紫蘇粥:火麻仁15g,紫蘇子10g,粳米適量。前兩者用水研磨,取汁分兩次煮粥。
起源於“技巧”。火麻仁和紫蘇子可以潤腸通便,所以用來增強療效。可用於治療產後頭暈、多汗和便秘;或老年人、體弱者血虛津少、腸燥便秘。
《肘後》將火麻仁研末,用大米煮粥,治腸燥便秘,與本方意思相同。
3.火麻仁涼茶的制作方法:將火麻仁、芝麻用文火炒至金棕色,然後放入攪拌機中,加水使其順滑,用紗布分離殘渣,然後在火麻仁汁中加入糖調味,再煮沸即可飲用。雖然制作方法看似簡單,但火麻仁不能過量,否則可能會中毒,最好去涼茶店喝。主要成分
大麻種子含有大約30%的脂肪油。新榨出來的油是綠黃色的,時間長了變成棕黃色;碘值為140 ~ 170(通常為150 ~ 166),屬於幹性油。油脂的飽和脂肪酸為4.5 ~ 9.5%;不飽和脂肪酸中,油酸約為12%,亞油酸為53%,亞麻酸為25%。油中含有壹些大麻酚。還含有植酸鈣鎂(植酸鈣鎂),比葉、莖、芽中多。種仁含量可達65438±0%。種子含有葫蘆巴堿和dl-異亮氨酸甜菜堿;還含有30%左右的脂肪油,是幹性油。油中飽和脂肪酸含量為6.8% ~ 13.8%,亞油酸含量為43% ~ 58%,亞麻酸含量為14% ~ 27%。此外,它還含有麻仁酶和蛋白質。
油脂的飽和脂肪酸為4.9% ~ 9.5%;不飽和脂肪酸中,油酸約為12%,亞油酸為53%,亞麻酸為25%。油中含有大麻酚、植酸鈣鎂(菲丁),種仁中含量為65438±0%,高於葉、莖、芽中含量。此外,還含有微量生物堿、毒蠅堿酸和葫蘆素。
誤食壹定量的火麻仁(炒)會發生中毒。據介紹,大部分是在食用火麻仁後1 ~ 2小時內發育,最長的是12小時。中毒程度和吃的食物量成正比。臨床癥狀為惡心、嘔吐、腹瀉、四肢麻木、躁動、精神錯亂、手舞足蹈、脈搏加快、瞳孔散大、嗜睡和昏迷。搶救方法:經洗胃、補液及壹般對癥治療後,1 ~ 2天癥狀消失恢復,無1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