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膳食營養與健康養生

膳食營養與健康養生

“民以食為天”。《禮記》說:“飲食男女,人的大欲是存在的。”飲食是生命的本質,是生命的第壹需要。當然,解決吃飯問題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以前有句口號叫“生命在於運動”,而營養學家提出“生命在於營養”。

作為人的本質,人的化身,生命依賴於營養。運動需要營養來提供能量,即使在休息時,仍然需要營養來維持,只是消耗減少了。生命需要營養來支撐,飲食是身體營養的來源。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飲食與生命營養的重要關系,在《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很多相關的論述。如:“食氣入胃,精氣散於肝,殷琦於肌;食氣入胃,濁氣歸心,陰擅脈。”(《蘇文·經絡辨證》)“五味入胃,各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甜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則益氣。”(《蘇文誌真大論》)“味屬形,形屬氣,氣屬精,精屬馴化。”“形不足,則溫怒;精氣不足,使之有味道。”(《蘇文·陰陽應象大論》)

總之,中醫認為,飲食進入人體後,經胃消化吸收,經脾運化,再運化全身,滋養臟腑、氣血、經絡四肢、肌肉乃至骨骼、皮毛、九竅,進而益精、化精、養心,起到防病、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

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這六種營養素主要來源於日常食物,由“吃”來提供。

從保健的角度來說,六類營養要齊全,供給要充足,結構要合理。

營養越多越好。營養素的攝入應與年齡和體力消耗相適應。比如年輕人在長身體的時候,或者體力消耗大的時候,攝入要多壹些,加強營養。當然,如果不顧具體情況,壹味地“強化營養”,就會出現“營養過剩”,以至於過度“發胖”、“增肥”都不是好現象。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不是擔心營養不足,而是害怕攝入某些營養素,尤其是脂肪、膽固醇和糖類食物。其實脂肪和糖是人體熱能的主要物質,是維持生命的動力。如果攝入不夠,就會影響人體體質。膽固醇是壹把雙刃劍。確實能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疾病,但對促進大腦信息傳遞、改善大腦功能、激活思維、增強記憶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機體有膽固醇合成的反饋機制,體內膽固醇可以維持在動態平衡水平。所以,吃適量的膽固醇對人體是沒有危害的。

中醫的五味調和理論也強調營養的全面平衡。眾所周知,食物有五種味道:酸、苦、甜、辣、鹹。中醫認為,五味調和得當,有益健康,偏則致病。

飲食要規律,要定量。孫思邈在《備急用,滋補性》壹書中也強調,飲食壹定要定時定量。他說:“妳不想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進食,妳不能吃得太多;不想喝太多。食多則積,渴多則成痰。”每天吃早中晚餐,有固定的吃飯時間。每次吃飯都要定量,不能大起大落。

吃飯的時候保持好心情。吃飯的時候壹定要擺脫壹切煩惱和擔憂,讓心情輕松愉快,避免憤怒和恐慌,否則食欲會急劇下降,即使勉強吃飯也難以消化,甚至會影響晚上的睡眠。“思傷脾”,長期的不良情緒會損傷脾胃,進而引發其他疾病。另壹方面,如果妳快樂,妳的食欲會不斷增加,妳的胃將能夠很好地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這樣,體弱的人可以強身健體,有病的人可以很快康復。

冷熱飲食要適度。夏天喜歡冷飲,冬天喜歡熱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冷熱飲食壹定要適度,不能過量。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不能過於沈迷於冷飲和食物,否則容易損傷脾胃。同樣,熱食也要有壹定的限度。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熱食傷骨,寒食傷肺,熱不灼唇,冷無冰齒。“掌握飲食的冷熱程度很重要。太冷的食物會引起腹瀉,甚至榨幹利潤。太燙的食物也會損傷食道和胃。

慢慢吃。中醫提倡“飲酒須細啜”,因為“大飲逆氣”,引起咳嗽或哮喘,甚至引起痰飲病。吃飯壹定要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

堅持飯後漱口、散步。

自然界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有很大的影響。自古以來,我國傳統養生方法中就有“四季調”的說法。其中,飲食的四季調節也是壹個重要的方面。

在飲食禁忌方面,孫思邈指出,有些飲食是因為生病而禁忌的。如《備千金方·傷寒勞》中說:“病後不到五日,全吃肉面者,病更重;病差了又起,飲酒韭菜使病情加重;病新時,吃生魚不止盈;病初起時,吃生菜會使色終身不淡;病新多汗時,喝涼水者損傷心包,使人感到空虛;病初起時,吃生棗、羊肉者,必蒸膈上;病新時,食狗、羊等肉者,骨中蒸之;疾病初起時,吃魚、瓜、萵苣使人感到燥熱;病新時,食蒜者必困。”說明傷寒開始恢復時,飲食上要註意適當的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