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最精美的摩崖石刻群,因其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故俗稱“奉先寺”。
2.千喜寺千喜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的第壹個大型洞穴。它高九米多,寬九米,深近七米。它建於大約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洞頂的藻井是壹朵淺淺的雕花蓮花。主佛阿彌陀佛,坐在須彌座上。主佛左邊是大弟子葉佳,右邊是小弟子阿難。兩個弟子旁邊是觀世音菩薩和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和兩邊的二菩薩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聖,是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3.賓陽洞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穴。“賓陽”的意思是迎接太陽的誕生。賓陽的第三個洞穴是在北魏時期挖掘的,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的父親孝文帝建造的。賓陽中洞為馬蹄形平面,頂部為穹頂,中央雕有雙瓣蓮花寶蓋。
4.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整齊雕刻的壹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該洞為前後室結構,前室二獅二獅,後室壹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完整的洞穴。洞內南側還有壹尊菩薩像,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中的精美範例。菩薩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呈“S”形曲線。整個姿勢非常優雅端莊。
5.蓮花洞蓮花洞因洞頂雕有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開鑿於北魏時期。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從泥淖中浮現而不被玷汙。所以佛教石窟最多用蓮花裝飾,但像蓮花洞頂這樣大而精致的高浮雕蓮花,在龍門石窟並不多見。繞蓮輕飄飄,細腰長裙。人民大會堂的蓮花屋頂就是在這種蓮花的基礎上設計的。
6.谷陽洞谷陽洞位於龍門山南段。它是在公元493年挖掘出來的。它是龍門石窟中最早的洞窟,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洞的北壁用楷書刻著“古陽洞”四個字。
谷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許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為了廣修功德、祈福消災,不惜花巨資挖穴佛龕,留下了壹筆書法瑰寶——龍門二十品。古陽洞有19件產品,另壹件產品在慈香窯。《龍門二十品》指的是從北魏選取的二十尊造像的不同銘文,記載了佛龕的雕刻時間、人物和用途。
20款產品的特點是:字體端正大方,氣勢渾厚簡約,結構和用筆介於韓立和唐凱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用魏碑書寫。龍門二十件至今仍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都吸引無數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就是見證這壹罕見的書法。
7.方子洞方子洞因洞門上刻有許多唐代的藥方而得名。洞門兩側鐫刻著150多種藥方,涉及的藥材在民間都能查到,極大地方便了百姓。《方耀洞方》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方子,在中國醫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8.老龍洞老龍洞是在壹個天然洞穴中開鑿的,平面呈長長的馬蹄形,頂部呈穹頂狀。由於許多人開鑿老龍洞,都是以祈福求功為主,沒有突出的主題,所以伴隨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為研究唐初民間的築洞風氣和特點提供了有力的考證。
9.會稽洞會稽洞位於萬佛洞的南面。它是壹個開放式的中型洞穴,高4.25米,深2.70米。唐憲宗鹹亨四年六月七日,165438+西京法海寺高僧回見建此洞,故此洞又稱“西京法海寺回見洞”。
10,堪景殿堪景殿是武則天時期開鑿的,為雙室結構。前室的崖壁上有幾十個小龕。主墓室深1170cm,寬116cm,高825cm,平頂,平面方形,四壁垂直。這種只雕羅漢不雕佛像的石窟,看起來是壹個大型的禪堂,可能是禪宗開鑿的。堪景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石窟,29尊佛教羅漢保存完好。
11、香山寺香山寺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南13公裏的香山西窪地。龍門石窟中的西山石窟壹水之隔,隔河相望,與東山石窟、百源相連,並肩而立。因其濃郁芳香的葛根而得名。
唐朝初年,印度高僧達摩·巴婆羅多(日照)葬於此,為她的遺體重建佛寺。武則天在洛陽稱帝,改名“香山寺”,重修。武則天經常開車送親戚、旅遊,留下了“香山詩勝袍”的佳話。後來,河南白胤居易捐資60萬元重修香山寺,並題寫《修香山寺》,使寺名聞天下。本文開頭第壹句就是對香山寺的贊美。“洛都近郊風光勝,龍門寺第壹,觀光勝,香山寺第壹。”白居易死了,葬在香山寺大師塔旁。
12、百圓百圓,位於洛陽龍門景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地。
13、碑文《龍門二十品》是指從中北魏時期龍門石窟中選取的二十尊造像的碑文,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渭北繼承了韓立,發展了具有李凱神韻的唐凱。
其中19個在谷陽洞,1個在慈香洞。其書法藝術在韓立、金凱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形成了端莊大方、渾厚古樸、兼有隸書風格和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書法藝術的精華,是“渭北”風格的代表。
14,宋江別墅1936,為了慶祝蔣介石50大壽,當地政府選擇了香山寺南側,修建了壹座兩層小樓,當時稱之為宋江別墅。
15.東山腳下的路沒打通之前,巨石上面有壹個平臺。傳說奉先寺建成時,武則天親自率領百官親臨龍門主持這壹盛大的開光儀式,壹支龐大的樂隊在這壹平臺上擊鼓助興,所以後人稱之為擊鼓臺。與鼓臺相鄰的三孔稱為鼓臺三孔。
16、懸崖三佛龕懸崖三佛龕* *共有七尊佛像,其中三尊為坐佛,四尊為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的主佛彌勒佛,是作為釋迦牟尼的繼承者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自己登基制造輿論,登基後自稱“慈氏”(即彌勒),促進了彌勒信仰的普及。摩崖三佛龕的發掘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吳周政權的崩潰,懸崖上的三座佛龕也停止了工作。雖然這組雕像是半成品,但它為人們了解石窟雕像的挖掘程序提供了寶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