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種調節宮寒的中藥
1.宮寒散
主要用於治療宮寒引起的各種癥狀,如腹脹、胃脘疼痛、痛經、小腹不溫、四肢冰冷、面色蒼白、尿頻、口淡、食欲不振等。創建於清朝中期,由純中草藥制成,包括海螵蛸、赤芍、地黃、制香附、吳茱萸、羌活、蛇床子、艾葉炭和何首烏。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與米醋混合,塗於掌心(右手掌),渾身出汗。
2.紅花暖宮蛋
取1雞蛋,打個洞,加入1.5g紅花,攪拌均勻,蒸熟。月經來潮第二天服用1丸,連續服用9天,然後在下次月經來潮的第二天服用,連續服用3-4個月經周期,可散瘀溫宮。
3 .燕窩粥
燕窩滋補平和,能溫和調理體質。紅樓夢裏的鳳姐流產後身體虛弱,是因為她年輕時不懂保養。她用燕窩粥和清淡飲食慢慢調養。我們可以再加點料,把燕窩用清水泡壹下,洗凈瀝幹,和百合、雪梨(連皮)壹起放在燉鍋裏,蓋上鍋蓋燜45分鐘,吃的時候加蜂蜜。
4.宮寒膏
中藥黑膏藥由當歸、白芍、阿莎麗、川芎、白芷、香附、丹參、莪術等中草藥制成。使用時,將兩塊膏藥分別貼在關元穴和命門穴上。
5.紅姜茶
取紅糖50克(可根據個人口味增減)和去皮生姜4片,煮四至五分鐘。月經來的時候堅持喝幾天。壹般壹周左右喝壹次。如果長期堅持,宮寒癥狀會減輕。
加強鍛煉
為了增加血液循環,可以將黃芪、大棗或當歸泡水飲用或煎服,以補氣和調節血液,這也是壹種有效的驅散宮寒的方法。
2.女性子宮寒冷的癥狀
1.發胖
宮寒的另壹種表現是全身發胖,伴有氣短乏力、失眠多夢、月經過少、不排卵等癥狀。子宮熱量不足。為了維持其生理功能,身體會開始堆積脂肪。子宮越冷,脂肪堆積越多,就會造成肥胖。
2.月經異常
有時月經後色淡量少,月經前腹部有脹脹感,並有白帶增多、腰酸或疼痛、乳房脹痛等現象,少數有惡心反胃。經期腹痛、小腹發冷、經血發黑有血塊,部分女性痛經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
3.虛弱的體質
精神差,平時腰酸腿軟,小便多,月經量少,欲望下降,舌淡苔白,脈沈。若真陽不足,則腰酸,面色暗黃,小腹自覺不溫,四肢不溫,主足寒弱,口淡無味,食欲辛辣幹燥,尿頻或大小便失禁,舌淡,苔白膩,脈弱。
3.女性如何預防宮寒?
1.多吃補氣溫補的食物。
比如核桃、大棗、花生,讓先天的不足被後天的高能補上,不用擔心上火,宮寒體質屬於內熱不足,不容易出現火壹般熱的癥狀。
用鮑魚滋養
中醫認為,鮑魚能滋補清熱、滋陰養顏、清肝明目,是女性的最佳滋補品。過去,在帝國醫院裏獻給嬪妃的中藥藥丸是用鮑魚汁混合而成,而不是蜂蜜。所以宮寒的女人要經常給自己做鮑魚吃。
3.宮廷暖宮湯
此食可溫補下半身的元陽之氣,清代常作為嬪妃的月藥膳。配料是鹿茸粉0.5g,冬蟲夏草1,雞蛋1,鹽少許,壹起蒸成雞蛋湯。長期吃可以調理子宮寒涼,比吃藥好。
散步
這類人傾向於安靜平和,運動過度容易感到疲勞。其實“運動生陽”,寒性體質的人尤其需要通過運動來改善體質。快步走是最簡單的方法。走路,尤其是在鵝卵石路上,可以刺激腳底經絡穴位,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保持全身溫暖。
5.艾條灸
這是去醫院的路。中醫壹般選擇兩個穴位:氣海穴,肚臍下1.5寸,關元穴,肚臍下3寸。每天用艾條熏烤30分鐘,長期堅持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