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元宵節燈籠手抄報

元宵節燈籠手抄報

元宵節期間,妳可能會陪伴家人,去公園、廟會、古街等地觀看各種各樣的燈籠和煙花。下面和我壹起看看下面這份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吧。歡迎借鑒!

元宵節燈籠手抄報1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彩燈的習俗。在大街小巷,紅色的燈高高掛起,包括宮燈、動物頭燈、燈籠、花燈和鳥燈,吸引著觀看燈籠的人們。如果妳有閑暇時間,自己做燈籠也是個不錯的主意。燈籠的制作工藝復雜,不同品種的燈籠材料和制作工藝都不壹樣。但是從* * *方面來說,元宵花燈的制作方法壹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材料選擇

(1)將竹子放入蒸房(或加熱半小時),然後取出放在陰涼處晾幹,但不能過度幹燥或強光暴曬。

(2)剝皮切割:刮去粗糙表皮,切割竹條所需長度視燈籠大小而定。

2.綁骨架

將燈頭交叉編織,在燈頭中間的燈壁上綁幾個竹環。

3.制作燈體

在文房四寶買壹些白色和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金色宣紙,剪成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己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燈籠上展示。貼好後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絲紙上下包邊,看起來更優雅,很像古代的宮燈。如果妳不擅長書畫,有壹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參考。用壹張薄紙在字帖上描出想要的字,然後把這張薄紙和深紅色宣紙重疊,用單刃刀片把字挖出來。拿掉紙巾,紅色的宣紙上會出現空心的字跡。用白宣紙做燈體,裏面糊上紅宣紙,從鏤空的地方映射出燭光或光線,效果相當漂亮。

4.做壹個光源

如果放在室內,只需要在燈籠裏點壹根普通的蠟燭;如果妳想實現它,妳最好用燈泡和電池做壹個簡單的電路。也許看起來有點粗糙,但是在元宵節自己點燈籠是很獨特的。

5、粘貼

先將稀釋後的膏體均勻刷在骨架表面,然後貼上棉紗布,將剪好的紗布輕輕貼在燈頭上,然後用刷子刷平,最後貼兩層燈籠用的光面紙(如果沒有光面紙,細棉紙也可以)。註意,用來抹面糊的刷子壹定要幹凈,糊好的紙壹定要糊的沒有接縫才算真正糊好。

6.幹燥的

將燈籠放在陰涼通風處晾幹。

7.繪畫

(1)繪畫或剪貼:用個人圖案繪畫或剪貼,如人物、八仙、花鳥、仕女等。

(2)寫詞:畫完之後,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寫詞。當文字和圖案完全幹燥後,燈籠就完成了。

其實只要能透光,做燈籠的材料是沒有限制的。甚至水果、廢棄紙箱、鋁罐都可以作為材料,對燈籠的變化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元宵節燈籠手抄報2

農歷正月十五晚上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慶祝活動,也被稱為元宵節。在古代,當中國的新年到來時,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裝飾五顏六色,與全世界壹起慶祝。那時候,門上掛燈,除了節日期間照明,大多是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從除夕到正月十五,許多民間活動都與燈籠有關。在元宵節,人們不僅吃元宵,還會觀賞燈籠,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所以俗稱“元宵節”。

燒燈籠的習俗始於漢代。東漢舜帝時期,張道陵創立了道教,並將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在這壹天,人們點燈籠,祭祀“太乙神”。這種習俗已經存在了好幾代。在隋朝,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元宵節成為元宵節,並在唐朝中期成為壹種習俗。唐玄宗在他出生的第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新開放宵禁,下令數千盞燈籠點亮三夜,成為壹時的繁華。北宋乾德年間,點燈時間增至五夜。14點開始,18點結束。更加繁榮。所以有“宋朝的餃子,隋朝的燈籠”之說。而且宋代出現了燈謎,也就是把燈謎綁在燈籠上,讓人欣賞有燈謎的燈籠,增加了趣味性。“燈謎”壹詞由此而來。明朝永樂七年,朝廷頒布法令“元宵節十壹日開始,放假十天。”它成為了過去最長的元宵節,也形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到了清代,元宵節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第壹個月開始,“十三光,十四試光,十五正光。”壹直熱鬧到“十八燈”,整個春節結束。

元宵節燈籠手抄報3

正月十五真熱鬧。人們猜燈謎,吃元宵,看燈籠,放煙花。真的是千燈萬燈,明月壹壹來。

來到路上,眼前的景色簡直讓我目瞪口呆。火樹銀花過夜,光禿禿的樹木和草原在白天像變魔術壹樣活了過來,就是最好的寫照。地上的草生機勃勃,樹幹的顏色非常鮮艷,有紅的、黃的、綠的、五顏六色的。枝頭爭奇鬥艷,花兒競相開放,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嗡嗡歌唱,有的像流出的甜蜜露珠。他們像天上的星星壹樣閃爍,和我們壹起感受這個節日的快樂。

我們跟著看燈的人群來到公園門口。首先在大門口迎接妳的是兩條栩栩如生的金蛇,非常養眼。碩大的蛇頭,粗壯的蛇身,長長的蛇尾,尤其是它那紅色的巨大的蛇信,掛著金色的祝福,仿佛在祝願人們在新的壹年裏生活幸福。

再往裏,燈光越來越亮,燈籠的樣式也越來越多。有的像高大的聖誕樹,有的像威武的獅子,有的像飛龍,有的是鯉魚躍龍門,龍鳳呈祥,五谷豐登。在中心廣場,四周懸掛著壹圈紅燈籠,每個燈籠上有壹條金色的蛇在跳舞,中間是壹個巨大的燈籠,上下有金色的祥雲圖案,中間倒置著壹個字,色彩飽滿。大紅燈籠襯托金色祥雲福字,金色祥雲福字點綴燈籠,吉祥喜慶。我很好奇,就問,媽媽,為什麽“福”字是倒過來的?母親邊走邊說:民間還有壹個傳說是“福”字倒貼。明太祖把“福”字作為秘密記憶,為謀殺做準備。為了消除這場災難,好心人馬皇後讓城裏所有的家庭在黎明前都要在門上貼上祝福。所以每個門上都貼上了“福”字。其中壹家不識字,就把“福”字倒過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家把“福”字貼反了。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砍倒那座房子。馬皇後見事情不妙,趕緊對朱元璋說:家裏人知道妳今天來訪,故意把“福”字倒過來。那不是“福”的意思嗎?皇帝壹聽真相,下令釋放,壹場大禍終於消除。從那以後,人們把“福”字倒過來,以求好運,紀念馬皇後。我聽了之後說,哦,有這麽有趣的故事。

我們走著,笑著,看著。在這個燈的海洋和燈的世界裏,幸福和快樂無處不在。

元宵節燈籠手稿4

“正月十五,元宵鬧市,旺過年”,壹年壹度的元宵節又來了。看,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迎接這個美好的節日。雖然天氣還是有點冷,但是寒冷阻擋不了人們的熱情。看,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全家人都出來看燈籠了!

我們壹家人也不例外,隨著人們的笑聲來到了熙熙攘攘的鼓樓廣場。哈!我終於真正體會到了什麽叫人山人海,擁擠擁擠!這也是我第壹次看到這麽多這麽神奇的燈籠。大的,小的,白的,花的,拉的,擡的都是看不見的。那盞五顏六色、變化多端的燈籠真是賞心悅目!有昂首挺胸的公雞燈,調皮可愛的猴子燈,神氣活現的小狗燈,優雅的小貓燈...當然,這些燈中最顯眼、數量最多的還是各種兔子燈。

兔子燈籠的形狀各不相同,有的趴著,形成壹個毛絨絨的小球;有的昂著頭,仿佛自豪地說:“呵呵,我是今年元宵節的主角!”有些人還在玩手裏的小球。看他們打得多努力!別人給我們拜年,真的很形象,很生動,很大氣!兔子燈顏色各異,光彩奪目,紅、藍、粉、白、紫,好漂亮!我和媽媽還買了壹個小兔子燈。雖然小,但是挺好看的。它穿著壹件紅點的衣服,背上有壹對翅膀,好像是嫦娥姐姐派來的天使,點亮燈裏的小蠟燭,美麗的小天使會顯得更加可愛!我真的很喜歡我的兔子燈!

據我媽媽說,在元宵節拉兔子燈籠預示著好運。古代人們買兔燈籠,祈求神靈保佑來年國泰民安,家庭和睦,五谷豐登。我想我手裏的兔燈也會保佑我們的兔子好運、平安、健康!

元宵節燈籠手抄報5

元宵節的由來(1)

漢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由於明太祖提倡佛教,又恰逢蔡澄從印度回國求佛,說是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加佛教的吉日。為了弘揚佛教,漢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和寺院裏點燈籠,以示佛祖。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是隨著佛教文化的擴張和道教文化的加入,在中國逐漸擴大的。

元宵節的由來(2)

也有人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在漢代,人們在農村田間持火把驅趕昆蟲和野獸,希望減少害蟲,祈求豐收。直到今天,中國西南壹些地區的人們仍然在正月十五用蘆葦或樹枝做火把,成群結隊地高高舉在田野或曬谷場上跳舞。隋唐兩宋以來,如火如荼。數萬人參加了載歌載舞,從昏到暗。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元宵節燈籠手稿6

1,版本

古代稱騎馬燈為盤鍋燈(秦漢),仙陰燭和朱露燈(唐代),騎馬燈(宋代)。它也是傳統節日玩具之壹,屬於燈籠。常見於元宵、元宵、中秋節等節日。燈裏點著蠟燭,蠟燭產生的熱量引起氣流,使車軸轉動。車軸上有剪紙,燭光下剪紙的影子投射在屏幕上,影像不停移動。因為燈的四面都畫有許多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看起來好像燈旋轉時有幾個人在追逐,所以得名馬燈。燈籠裏的蠟燭需要切成小塊。當妳把它放在燈籠裏時,妳應該把它放直,千萬不要橫著放。

2.骰子燈

3.圓形燈

4.關掉刀燈

收刀燈是根據傳說中關公生前使用青龍偃月刀而制作的。它帶著燈籠和兔子燈籠旅行,這是保護和平的隱喻。這裏賞燈的習俗已有400-500年的歷史。從正月十三到十五晚上,從前門村到初登村,走遍了四個村子。

5、兔子燈

兔燈為三頭平行* * *體,中間頭大,俗稱“兔女”,兩邊頭較小,故稱“瘦兔”。以竹條為骨架,用紅白綠紙做成,插上燈芯,點燃後攜帶。相傳有人渴望生兒育女,象征兔子能生兒育女,寓意多子多孫,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