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前要先選種,選種直接關系到播種的成敗。
1,最好選擇當年收獲的種子。種子保存時間越長,發芽率越低。
2.選擇籽粒飽滿,無畸形或畸形的種子。
3.選擇無病蟲害的種子。
消毒:消毒包括兩個概念,壹是指種子的消毒,二是指播種的基質的消毒。家庭壹般用60℃左右的熱水浸泡種子壹刻鐘,然後用溫水催芽12 ~ 24小時。播種用的基質最好的消毒方法是放在鍋裏炸,這樣任何病蟲害都能燙死。
催芽:將種子用溫水(溫度與洗臉水相近)浸泡12 ~ 24小時,直至種子吸水膨脹。對於容易發芽的普通種子,這項工作可以省略。
播種:對於難以用手或其他工具撿拾的微小種子,可將牙簽的壹端用水浸濕,將種子壹顆顆粘在基質表面,覆蓋基質,厚度為1cm,然後將播種後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 ~ 2/3, 這樣水就可以慢慢吸上來了(這種方法叫“盆浸法”對於用手或其他工具可以撈起的種子比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入基質中,以3×5 cm的間距播種。 播種後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子厚度的2 ~ 3倍。播種後,可用噴霧器和細孔花灑浸泡播種基質,待盆內土壤稍幹時再澆水。還是要註意澆水強度,不要把種子沖走。
播後管理:深秋、早春或冬季播種後,如遇寒潮、低溫,可用塑料薄膜包裹花盆,保持溫暖濕潤;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揭膜,幼苗要在上午9: 30前或下午3: 30後曬太陽,否則幼苗會長得很弱;大部分種子出來後,要適當間隔幼苗:把有病的、不健康的幼苗拔掉,讓剩下的幼苗之間有壹定的間隔;大多數幼苗長到三片或三片以上就可以移植了。
插木繁殖法
往往在春末秋初,用當年的枝條剪嫩枝,或在早春用前壹年的枝條剪老枝。
扡插基質:是營養土或河沙、泥炭土等用於扡插的材料。家庭扡插由於條件限制,很難得到理想的扡插基質,建議使用配制好的、經過消毒的扡插基質;中粗河砂也可以,但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鹽堿地區的海砂、河砂不宜使用,它們不適合花草的生長。
扡插枝條的選擇:扡插嫩枝時,當植物在春末秋初生長旺盛時,選擇當年的粗枝作為插條。剪去枝條後,選取健壯部位,切成5 ~ 15 cm長的段,每段3片以上。扡插時要註意,上切在最後壹個葉節以上約1 cm處平切,下切在最低葉節以下約0.5 cm處斜切。上下切口都要平(刀要鋒利)。扡插硬枝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後,選擇前壹年健壯的枝條作為插條。通常每次扡插留3 ~ 4節,扡插方法與嫩枝扡插相同。
切割後的管理:
溫度:插條生根的最適溫度為20℃ ~ 30℃,低於20℃,插條生根困難且緩慢;當溫度高於30℃時,上、下插穗易受細菌侵染而腐爛,溫度越高,腐爛比例越大。扡插後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包裹扡插用的花盆或容器;扡插後溫度過高時,降低溫度的主要措施是對插條進行遮蔭,遮蔭應覆蓋50 ~ 80%的陽光。同時,每天噴灑插穗3 ~ 5次,晴天噴灑次數多,雨天噴灑次數少或不噴灑。
濕度:切割後空氣的相對濕度必須保持在75 ~ 85%。扡插生根的基本要求是:扡插生根前,必須保證插條鮮嫩,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生根物質。然而,沒有根的插條不能吸收足夠的水分來維持體內的水分平衡。因此,需要通過噴灑來減少插條的水分蒸發:在遮蔭的條件下,每天噴灑插條3-5次。晴天氣溫越高,它們噴的次數越多,雨天氣溫越低,它們噴的次數越少或不噴。但如果過度噴灑插條,很容易被病菌感染而腐爛,因為水中存在多種病菌。光照:插條繁殖離不開陽光,因為插條要繼續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分和生根物質,供給其生根需要。但光照越強,插條內溫度越高,插條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於插條成活。因此,扡插後必須遮擋50 ~ 80%的陽光,然後在根系生長後逐步拆除遮陽網:晴天每天下午4: 00拆除遮陽網,第二天上午9: 00前覆蓋。
移植
移栽幼苗時,先挖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壹層有機肥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4 ~ 6 cm,然後蓋上壹層土,放入幼苗,以便將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苗後,回填1/3深的土,蓋好根部,將苗扶正,踩緊;把土回填到洞口,用腳把土踩實,灌透;如果澆水後土壤下沈,就加土;最後用小竹竿把幼苗綁牢,防止它們在風中搖擺,以利於新根的生長。溫度管理:由於原產熱帶地區,喜歡高溫高濕的環境,所以對冬季的溫度要求嚴格,在有霜凍的地區越冬不太安全。
光照管理:對光照要求不嚴格,喜歡向陽,也耐半陰。
肥水管理:對於盆栽植物,除了在盆栽的時候添加有機肥,在平時的養護過程中也要進行適當的肥水管理。
春、夏、秋三季:這三個季節是其生長的高峰期,肥水管理循環順序為“華寶”-清水-“華寶”-清水,間隔約1 ~ 4天。
冬季:冬季休眠期,主要是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華寶”--清水--清水--“華寶”--清水的順序循環,間隔3-7天左右,晴天或高溫時較短,雨天或低溫時較長。
對於種植在地下的植物,根據幹旱情況,春夏要施肥澆水2-4次:先在距根頸30-100 km處隔壹圈小溝(植物越大,離根頸越遠),溝寬和溝深20 cm。將25 ~ 50公斤有機肥或1 ~ 5二顆粒復合肥(肥)撒入溝內,然後澆水。入冬後,春季前,按上述方法再施壹次肥,但不用澆水。
修剪:冬季修剪當植物冬季進入休眠或半休眠狀態時,應將細、病、死、密的枝條剪去。
培養和維護
杜英龍芒為熱帶樹種,喜溫暖濕潤環境,根系發達,樹幹堅實挺拔,抗風能力強。它在排水良好的酸性黃壤土中生長非常迅速,幾乎不受病蟲害的危害。被砍伐後,發芽再生能力強,兩三年後就能長成大樹,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杜英主要通過播種繁殖。其花期為6-8月,結果期為10-165438+10月。核果呈圓錐形,暗紫色。壹般種子采收後立即播種,也可將種子用濕沙堆積至第二年春播。苗期夏季可施幾次薄肥,第二年春季可分株播種。移植小苗時要帶倒伏土,移植大苗時要帶土球,適當修剪壹些枝葉,這樣種植後成活率極高。
采種與處理:10年以上的成熟母樹全部采種。秋天,當核果由青綠色變成深綠色時,在樹上采摘或在地上收集種子。種子收獲後堆放2-3天。當它們完全成熟時,它們被放在籃子裏,浸泡在幹凈的水中,清洗去除外層果肉,加工成種子,儲存在濕沙中。長芒的杜英種子不宜脫水和烈日暴曬,可短時間堆置,但應防止堆置和漚制。壹般千粒重420g,發芽率70%。養護管理:幼苗喜陰,耐濕。移入田間後,註意遮蔭,保持土壤濕潤。不能太幹,但也不能太濕。除草、松土、結合施肥要及時。壹般在根系恢復生長前不宜施肥,半個月後開始施肥。對於壹年生苗,最好分幾次施腐熟有機肥,隨苗的生長適量施肥,每半個月壹次,直至9月底。次年可施高濃度復合肥,以三角穴為主,每次施肥量為每株20 ~ 30克。以後要根據植株大小和土壤肥力,酌情施肥。同時需要註意的是,肥料要稍微遠離根系,避免灼傷根系。
育苗技術
長芒杜英喜陰,苗期耐溫,需選擇疏松、肥沃、濕潤、日照時間短、排灌方便的土壤作為育苗地。播種前深翻苗圃,施足基肥,每畝腐熟糞肥40擔或堆肥50擔,餅肥100斤。每畝施粉狀硫酸亞鐵15公斤用於土壤消毒。
小心翼翼地準備土壤,建壹個床。床高20-25厘米,寬1.2米。床長視地形而定,壹般控制在15-20 m以內,苗床過長,不利於排水,操作不便。當超過20 m時,應打開中間溝。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種。
采用條播,行距20厘米,播種溝寬10厘米,每畝播種量7-8公斤,覆蓋厚度2厘米。為了保持土壤疏松濕潤,有利於種子的萌發和挖掘,用羊草覆蓋苗床,其厚度為無土。30-40天後,幼苗出土。及時去除地膜,及時割草。7-8月,行間中耕雜草三次,中耕後施氮肥壹次(最好是腐熟的人糞尿)。註意病蟲害的防治。當年苗高70-80 cm,根徑0.7-0.9 cm,畝產苗1-1.5萬株。7-9月為高增長期,占全年高增長的61%;7-9月的粗生長量占全年生長量的57%;165438+10月停止增長。壹年生苗平均高度67厘米,最高87米。
重大病蟲害的防治。金龜子綠膿桿菌:成蟲咬葉子和芽。要密切關註蟲情,掌握成蟲羽化高峰期。可電擊致死或後期設燈誘捕,也可800倍液50%敵敵畏乳劑中毒。因為杜英的樹皮很薄,所以很容易被曬傷。長芒杜英發生日灼,集中在樹幹西南部距地面30cm至130cm處。曬傷部分樹皮受傷,木質部不同程度開裂腐朽。刮風時,這壹帶的許多樹都被刮倒了。苗圃密植,足以側陰。在杜英樹幹用草繩包裹的地方沒有曬傷,或者DBH在15 cm以上,樹冠足以遮擋樹幹壹整天。
在長芒杜英,防止曬傷有三個主要措施:
首先,保持適當的莖高。夏季11上午到下午3點,樹冠可以遮擋樹幹,防止樹幹受到夏季強烈的陽光直射。
其次是栽植密度適當、樹冠間相互側蔭的景觀樹主幹;
第三,當樹冠不能遮擋樹幹時,用草繩將樹幹纏繞到最低的分支點,保護樹幹不受陽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