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吃茶葉的習慣變成了煎茶。即鮮葉洗凈後,放入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壹起服用。煮出來的茶雖然苦,但是香味濃郁,味道和功效都勝過幾片。時間長了,自然就養成了煮飯喝的習慣,這就是茶作為飲料的開始。
但是,茶從藥用發展到日常飲料,作為中間過渡,經歷了食用階段。即以茶為菜,以湯為煮。茶葉煮好後,要和食物拌在壹起吃。這個時候用茶的目的是作為食物增加營養和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戀龔景,食米無粟,煮茶三蛋五蛋”;《爾雅》中“苦茶”壹詞註“葉可焙作湯喝”;在《魯同君》等古籍中,有記載稱茶是用肉桂和壹些香料烹制的。這時,茶葉的利用方法向前邁進了壹步,采用了當時的烹飪技術,並註重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用木棍將鮮葉搗成餅狀茶球,然後曬幹或曬幹保存。飲用時,將茶球搗碎放入鍋中,倒入開水,加入蔥、姜、橙調味。這時,茶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解毒藥物,也是待客的食品。此外,由於秦統壹了巴蜀(中國飲茶傳播較早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的知識和習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經是朝廷和官宦家庭的高雅消遣,王保《童約》記載“五羊買茶”。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壹步發展,人們開始註重茶的烹飪方法。這時出現了“以茶為酒”的習俗(見《三國誌·武治》),說明當時的中原地區飲茶較為普遍。到了晉南北朝時期,茶從最初的珍貴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品。
隋唐時期,茶葉多被加工成餅茶。喝的時候加調料煮湯。隨著茶事的繁榮,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名茶,飲用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進。特別是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喝茶的方式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時為了改善茶的苦味,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還使用了專門的沏茶器具,並出現了茶葉專著。陸羽的《茶經》中有三篇關於茶的文章,也詳細論述了茶的烹調。這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調方法、飲茶環境、茶葉品質都越來越講究,茶道也就逐漸形成了。從唐代以前的“吃茶粥”到唐代的“高人壹等”,是中國茶文化的壹大飛躍。
“茶盛於唐,盛於宋”。到了宋代,泡茶的方法發生了變化,對飲茶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制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粉碎,配以佐料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著茶品的日益豐富,品茶的日益精細,茶的原味、清香逐漸被重視,調味品逐漸減少。與此同時,蒸制的散茶也出現了,而且越來越多。茶葉的生產往往以散茶為主,而不是餅茶。此時烹飲的程序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從宋代到明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明代以後,由於制茶技術的革新,團茶、餅茶已改為散茶,沏茶方法也由原來的煎煮逐漸發展到沖泡。茶葉用開水沖泡,再慢慢啜飲,茶香清澈誘人,茶味甘甜醇厚,茶湯清澈透明,能更好地領略茶葉的自然色、香、質。
明清以後,隨著茶的不斷增多,飲茶的方式有兩個特點:壹是品茶的方法越來越完善和講究。茶壺茶杯要先用開水洗幹凈,用幹布擦幹,先倒掉茶渣,再倒掉。器皿也是“紫砂制,蓋不奪香,無煮湯之味。”二、茶有六種,不同種類的茶,飲用方式也有很大變化。同時,由於風俗不同,不同地區開始選擇不同的茶葉。比如廣東、廣西喜歡紅茶,福建多喝烏龍茶,江浙擅長綠茶,北方人喜歡花茶或綠茶,邊境少數民族用紅茶和茶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