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Lightyellow Sophora Root
來源:苦參根。,雙子葉植物藥。
苦參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度1.5-3m。主根圓柱形,長1米,黃皮。單羽狀復葉,長20-25厘米;小葉L5-36,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很少橢圓形,長3-4厘米,寬1.2-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背面平毛。總狀花序頂生,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花冠淺黃,旗瓣匙形,翅瓣無穗。豆莢長5-8厘米,種子間略溢縮,不明顯串珠狀,疏生短柔毛,1-5粒。開花結果期為6-9月。到處都是野生的,生在陽坡和山麓、鄉間、路旁、溝壑的草叢裏;它分布在北方和南方省份。根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治療濕熱,黃疸,痢疾,腸炎,皮膚瘙癢的作用。莖皮纖維可以織成麻袋。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
主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黃疸、赤白帶下、小兒肺炎、營養不良、急性扁桃體炎、痔瘡漏、脫肛、皮膚瘙癢、疥瘡惡瘡、外陰瘡濕癢、淋巴結核、燒傷。
性味歸經:苦、寒、微毒。①經典:“味苦,寒。”2“不錄”:“無毒。”3《本草從新》:“大苦,大寒。”
入肝、腎、大腸、小腸、膀胱、心臟。①張:“少陰腎經。”②《雷公炮制品藥性說明》:“入胃、大腸、肝、腎。”③新版本草:“入心、肺、腎、大腸經。”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1.5 ~ 3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煎服,洗凈。
忌用藥:脾胃虛寒者忌服用。《醫學概論》:“胃弱者慎用。”《本草經》:“長期服用可損傷腎氣,肝腎不足而無大熱者不宜服用。
藥物配伍:《本草經註》:“玄參為劑。浙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用荊芥,祛風燥濕;與木香混合,行氣止痛,清熱燥濕;用黃柏,清熱燥濕;黃連,清熱濕熱;配茯苓,清熱利尿。
其他名稱:苦骨(綱要),川參(貴州民間處方和藥物收集),鳳爪(廣西中藥植物),牛參(湖南醫藥記錄)。苦參,又名:苦知子、槐花(本經)、槐花、槐花、白莖、虎麻、岑莖、白潞、淩朗(別錄)、槐花(綱要)、槐花籽、白萼。苦以味出名,參與出名,故名苦參。
處方名稱:苦參、炒苦參、苦參炭。
藥方上說苦參是指生苦參。將原藥材去雜、去蘆頭、去須根,洗凈,曬幹,切片,取藥。
將苦參炒成苦丸,用麩皮炒至微黃,服用。
苦參的炭是苦藥丸,用猛火煎至外焦內焦,再入藥。
商品名稱:苦參。最好是連根,沒有疙瘩,皮膚幹,沒有根。
藥用部分:這種植物(苦參)的種子也用於藥。詳見專題文章。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國各地。
藥材的采集與貯藏:春秋兩季采收,尤其是秋收。挖出根後,去除根部和須根,洗凈泥沙,曬幹。鮮根切片曬幹,稱為苦丸。
拉丁學名:苦參,原植物苦參。
加工方法:洗凈雜質,去殘梗,洗凈泥土,泡水,取出,充分濕潤,切片,曬幹。論雷公烤:“制苦參,須用稠糯米汁浸泡壹夜,有腥氣,浮於水面。必須重洗,即蒸,曬幹,歸檔備用。”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生藥材鑒別:幹燥根圓柱形,長10 ~ 30 cm,直徑1 ~ 2.4 cm。表面有明顯的縱向皺紋,皮孔明顯突出並稍向後卷,水平延伸。木栓很薄,褐色或灰棕色,大多有裂紋,向外卷曲,易剝落,呈黃色光滑皮。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呈粗纖維狀。橫切面黃白色,形成層明顯。氣味刺鼻而苦澀。苦碟子是形狀大小不壹的斜切片,斜圓形或長方形,長2 ~ 5厘米,寬1 ~ 1.5厘米,厚約2 ~ 5毫米。質硬,切面黃白色,木質部有環狀年輪和徑向線。最好是整齊的,黃白的,苦的。全國各地均有出產,尤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為甚。顯微鑒定:根橫切面:木栓層為多排木栓細胞。皮質狹窄。纖維束散布在韌皮部中,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有草酸鈣立方體形成結晶纖維,結晶細胞的細胞壁木質化不均勻,增厚。射線很寬很明顯,幾乎到達木栓層形成壹個環。木質部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木質纖維束也是結晶纖維。粉末:淺黃色。①澱粉粒呈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22μm,臍裂,隱約可見大顆粒片層;復方顆粒劑由2-12組分組成。②纖維細長,直或稍彎曲,直徑11-27μm,壁厚,不木質化,孔和溝不明顯,細胞腔線形。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有草酸鈣方晶,形成結晶纖維,結晶細胞的細胞壁不均勻增厚、木質化、增厚;草酸鈣晶體呈雙錐形、菱形或多面體狀。③有邊緣孔的導管直徑為27-126μm,邊緣孔排列緊密,部分連成壹線。還有網狀導管。④薄壁細胞圓形或長方形,壁稍厚,部分呈不均勻串珠狀,非木質化,凹坑大小不壹,部分與凹坑區連成壹體,部分含細針狀晶體。⑤木栓細胞表面看起來像多邊形,垂壁不連續,有凹坑和不規則的細裂紋。偶爾也可見石細胞。
中藥化學成分:根含多種生物堿(1%-2.5%),主要為d-苦參堿和d-氧化苦參堿(d-oxyma-trine)。兩者含量比例因產地不同差異較大,東北產苦參中氧化苦參堿較多。它還含有微量的d-槐酚醇、l-金雀花堿、l-甲基金雀花堿、L-baptifolin、lN-氧化槐果堿、n。黃酮類化合物包括苦參(苦參素)、異苦參素、去甲苦參素、苦參素、kutstinol、苦參素、新苦參素、去甲苦參素、去甲脫水淫羊藿素、異脫水淫羊藿素、異葎草酚、異黃腐酚和三葉青苷(L-Maackiain-β-D)。
中藥化學鑒別:(1)本品橫切片,加幾滴氫氧化鈉試液,栓子會呈橙紅色,時間長了也不消失。(2)取本品粉末0.5g,加入65438±00ml甲醇,加熱回流65438±00min,過濾,取65438±0ml濾液,置於試管中,加入少量鎂和3-4滴鹽酸,加熱至變紅。另取5μl濾液點於濾紙上,噴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幹燥,紫外燈下(254nm)觀察,呈黃綠色熒光。(黃酮檢查)(3)取本品粗粉65438±0g,加含0.5%鹽酸的乙醇20ml,加熱回流65438±0h,過濾,濾液加氨水試液至中性,蒸幹,殘渣加65438±0%鹽酸溶液溶解,過濾,濾液分三支試管。將碘化鉀汞試液加入壹管中,生成黃白色沈澱;向另壹個試管中加入碘化鉀試液,生成棕色沈澱。(檢查生物堿)(4)薄層色譜法:取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和濃氨試液0.3ml,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氯仿0.5ml溶解,作為試液。此外,將氧化苦參堿和槐定堿與乙醇壹起加入,制成每毫升含0.2毫克的混合溶液,用作對照溶液。吸取上述溶液4μl,分別點於同壹塊用2%氫氧化鈉溶液配制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水(2: 4: 2: 1)展開8cm,取出,晾幹,然後用甲苯-丙酮-乙醇-濃氨水試液(20: 20: 3: 65438)在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棕色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