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酶作為蛋白質具有催化活性?
酶又稱酵素,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即生物催化劑。大多數酶是蛋白質。現已發現兩種生物催化劑:普通酶是活細胞合成的蛋白質,能有效催化其特定底物,是催化體內各種代謝反應最重要的催化劑;核酶是壹種高效、專壹催化的核酸,是近年來發現的壹種新型生物催化劑。其功能主要是參與RNA剪接。也就是說,它指的是壹種酶,是生物體產生的壹種高效、專壹催化的蛋白質。酶催化劑和活細胞催化劑都可以稱為生物催化劑。在生物體內,酶參與催化幾乎所有的物質轉化過程,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在體外,它也可以作為工業生產的催化劑。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在溫和條件下(室溫、常壓、中性)極其有效,其催化效率是壹般非生物催化劑的109 ~ 1012倍。酶催化劑的選擇性(也稱作用專壹性)極高,即壹種酶通常只能催化壹種或壹種。而且只能催化壹種或壹類反應物(也叫底物)的轉化,包括立體化學結構的選擇性。與活細胞催化劑相比,它具有特異的催化效果,無副作用,便於過程的控制和分離。人類自從創造了釀造、制醬等技術,對生物催化有了初步的認識。+0897,德國E. Buchner研究發酵過程時10000.0000000000606發現酵母的無細胞提取物也能引起發酵,這就使酶的分離、純化和研究成為可能。脲酶在1926第壹次結晶,證明是蛋白質。後來又制備了幾百種酶,用各種方法研究,證實都是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按壹定順序組合而成的大分子;在生理環境中,酶分子中的原子處於壹定的空間位置,形成特定的構象。在酶催化反應中轉化小分子(如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這種酶的結構通常含有壹個金屬中心。比如過氧化氫分解酶含鐵;傳遞磷的酶含有鎂;能分解二氧化碳的酶含有鉻。酶中的金屬元素形成小的活性結構,固定在分子量幾百萬的巨大蛋白質分子上,如固氮酶中含有的鐵鉬蛋白,分子量約為27-30萬。每個分子由1個鉬原子、20個鐵原子、20個半胱氨酸分子和65,438+05個不穩定硫原子組成。相當多的酶以復合蛋白的形式存在,即除了蛋白質成分外,還含有其他輔因子,如金屬離子、某些維生素及其衍生物,這些都是酶顯示活性所必需的。與蛋白質緊密結合的輔因子被稱為輔因子,它們結合松散。後者類似於某些脫氫酶中的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通常,含有輔因子的復合蛋白稱為全酶,不含輔因子的酶蛋白稱為酶蛋白。酶蛋白與許多蛋白質的區別在於,它們都有壹個與催化相關的特定區域,包括與催化過程相關的催化基團。和與底物結合相關的結合基團。高溫、強酸、強堿會破壞酶蛋白的空間結構,使其失去活性。酶的催化能力稱為酶活性。國際生物化學聯合會酶學委員會+0961規定,壹分鐘內催化壹微摩爾底物反應所需的酶量為壹個酶單位。用U表示,每毫克蛋白質的酶單位數稱為比活性。1972.IUPAC和IUPAC建議用“酶活性”代替“酶單位”,即每秒轉化壹摩爾底物所需的酶活性為Katal,簡稱為kat.1 kat = 6× 6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