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怎麽選?今天大叔就來和大家詳細聊聊牛排的挑選方法,別再買錯了!
介紹四種經典牛排
牛排根據部位不同有不同的名稱。今天,我將告訴妳中國常見的四種類型。
1.西冷牛排
西冷牛排可以說是我們在中國接觸較多的牛排部位之壹。它位於牛的後腰,又稱西冷牛排。因為靠近腿部,所以吃起來微有嚼勁,整體上嫩度適中,油花分布較少。它的形狀也很容易辨認,外層會有壹層白色的肉筋。
雖然它還有另外壹個名字叫沙朗牛排,但是需要註意的是,如果妳去臺灣省,那裏提到的沙朗牛排不是沙朗牛排,而是裏貝耶牛排。
2.嫩牛排
菲力牛排在國內比較少見,只有在高檔商場或者相對高檔的西餐廳才能買到吃到。它是所有牛排中最嫩的部分,也是最貴的部分,因為上千磅的牛肉只能切下幾公斤的菲力牛排,稀有的東西更貴。
菲力牛排實際上是厚切的牛裏脊肉。這塊肉運動量很小,幾乎沒有脂肪,所以吃起來還挺嫩的。
3.裏貝耶牛排
有人會稱之為肉眼牛排,也有人會稱之為裏貝耶牛排。其實都差不多。就找英文名Ribeye steak吧。這種牛排來自牛的肋骨,具體來說是6號和12號肋骨之間的肉,這裏的肉脂肪和肌肉分布均勻,吃起來軟嫩有油香,所以很受歡迎。
為什麽叫眼肉?其實之所以叫眼肉牛排,是因為這個部位的肉中間有壹塊肥肉,切下來後看起來像壹只眼睛。
4.牛筋牛排
與三種經典牛排(西冷牛排、菲力牛排和眼肉)相比,板筋牛排有點不太主流。聽到名字可能會誤以為是牛筋肉,其實不是。它取自牛肩胛骨後面的壹塊肉。蹄筋牛排在國內超市很常見。它有很多優點,比如油脂分布均勻,口感嫩滑多汁,最重要的是,它的價格比三大經典牛排還便宜。
合成、原切、整切有什麽區別?
了解了四大經典牛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對口味的追求選擇不同的部位。接下來說壹下市面上容易混淆的三個概念,即合成、原切、整體切!
1.人造牛排
當妳在超市看到壹塊普通的圓形牛排,毫無疑問十有八九是合成牛排。如果妳不確定,拿起它的外包裝看看。如果裏面有卡拉膠或者食用膠,那壹定是合成牛排。
在我看來,這種合成牛排已經不能叫牛排了,因為它是由各種部位的肉(有些還不是牛肉)和食品添加劑制成的。雖然吃起來很嫩,但是沒有牛肉味。
需要註意的是,合成牛排最大的隱患並不是來自於食品添加劑,因為它們都在國家標準之下,它的安全隱患來自於組成它的肉,各種肉,不同部位的肉。妳吃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這些肉是哪裏來的,存放了多久等等。
無法證明是誰發明了人造牛排。雖然很便宜,但是十塊合成牛排,加上刀叉,黃油,黑胡椒汁,可能不到100元。這麽低的價格,可想而知它的成本有多低,這麽低的成本能買到什麽好的原材料?所以我建議少吃甚至不吃合成牛排。
2.原切牛排
原切牛排是指不經過任何預處理,直接從牛肉上切下的牛排,是真正的牛排。為什麽我不建議妳去那裏吃人造牛排?壹是合成牛排沒有牛肉的口感和味道,二是原料方便有隱患,三是原切牛排不貴。20多塊錢就能買到壹份國產原切牛排。為什麽要買人造牛排?
將牛排整塊切開
近年來,除了合成牛排和原切牛排,還出現了全切牛排。這是什麽?
全切牛排不是人工合成的,也是從牛肉上切下來的,只是比原切牛排多了壹道工序,就是腌制。商家之所以會提前幫妳腌制,並不是因為擔心妳廚藝不好,而是因為整塊切好的牛排都是壹些肉質不好的肉。這些肉本來不適合做牛排,但壹旦腌制後,味道就會變得很嫩。
除了價格上的優勢,全切牛肉在口感和質量上都比原切牛排差很多。買的時候要註意外包裝,上面會有“全切”的字樣。
好了,這就是牛排的分類和選擇。妳學會了嗎?相信以後妳去超市或者網上買牛排的時候,應該不會買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