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黃育是裸鯉的俗稱,是青海湖特產,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魚類中屬於鯉科,學名“青海湖裸鯉”。
壹.導言
黃育,俗稱裸鯉,是青海湖特產,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魚類中屬於鯉科,學名“青海湖裸鯉”。裸鯉全身赤裸,幾乎沒有鱗片。它的體形類似紡錘,頭部鈍圓,嘴在頭的前方,沒有必要。背部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黃色,身體兩側有不規則的褐色斑塊,鰭呈淺灰色或淡紅色。也有壹些個體全身呈淡黃色或深綠色。
二、外觀特征
體長,側面略扁,頭圓錐形,吻鈍圓,口裂大,劣等,馬蹄形。上頜骨略突出,下頜骨前緣無尖銳角質。下唇狹窄不發達,分為左右兩片葉;後唇溝中斷,相隔較遠;不需要。身體裸露,胸鰭基部以上、側線以下有3-4排不規則鱗片;肛門和臀鰭兩側有1排發達的大鱗片,向前到達腹鰭基部,從腹鰭到胸鰭中線偶有退化鱗片痕跡。側線平直,側線鱗片前端退化成皮褶,後端更不明顯。背鰭已經發展出帶有鋸齒狀邊緣的硬刺。身體背部呈黃褐色或灰褐色,腹部呈淡黃色或灰白色,側面有大塊不規則黑斑;每個鰭都是紅色的。[1]?
第三,生殖特征
1,育種時間
在青海湖,每年春夏之交,湖中黃魚的洄遊是當地百姓期盼的壹件大事。意味著幾個月來到處都是零下幾十度的嚴寒已經過去,大地又將郁郁蔥蔥。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冰雪逐漸融化,雨水增多,河流入湖的流量也開始增加。該出發了。湖中產卵的親魚開始聚集在環湖各大河流的入海口,然後成群結隊地逆流而上,奔向它們世代相傳的產卵場。
2.生殖特征
在生殖期,雄性個體的吻部、臀鰭、尾鰭和體背上有白色顆粒狀的珍珠星。
3、養殖場景
起初,我看到少數魚走走停停,回到河邊,然後大量的魚上來了。無數黑色的紡錘形身體和淡黃色的魚鰭瞬間充滿了河水,河水頓時暗了下來,仿佛不是水,而是黃色的魚。他們排成縱隊,越過多巖石的河底,在相對平坦的地方集合,休息,積蓄力量,準備迎接前方漫長旅途中的艱難險阻。
第四,分布情況
青海湖古稱“西海”,蒙古語稱為“Ku庫諾德”,意為碧水。它位於青海省東北部。
在青海省的大同山、日月山、南山之間,面積4582平方公裏,最深處達32.8米。它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有兩寶,壹是黃魚,二是鳥。據地方誌記載,200多年前青海湖就有黃育。
黃育是青海湖特有的壹種魚。“水裏有魚,顏色黃無鱗……”這是最早的關於黃育的記載,見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熙寧府新誌》。無鱗特性使其學名“青海湖裸鯉”。“其實它們的肛門、臀鰭兩側、肩帶上都有稀疏的退化鱗片。”48歲的青海湖裸鯉救助中心主任石告訴我們,的祖先是黃河鯉魚,本來是有鱗的。654.38+0.3萬年前,青海湖因地質運動成為閉塞湖泊,後演變為鹹水湖。為了適應越來越鹹的湖水,黃河鯉魚的鱗片逐漸退化。
從前,湖邊人少,當地藏族牧民沒有吃魚的習慣,外地人也很少來這裏打魚。因此,黃海魚類大量繁殖,魚的密度很高。每次魚到汛期,“騎馬涉水殺魚。”每年的3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黃花魚的繁殖季節。黃花魚成群結隊在河口附近遊動,互相爭搶,沿著河口逆流而上,受精排卵。
動詞 (verb的縮寫)危機與保護
1,危機
多年的人為過度捕撈導致青海湖大量黃魚銳減。由於全球變暖,大氣幹旱,降水減少,青海湖水位逐年下降,含鹽量和堿度不斷上升,黃花魚的生存受到很大影響。青海湖的黃魚資源不到開發初期的十分之壹。
2.保護
自1994以來,青海省政府已三次封湖養魚,2001年第四次下令封湖養魚10年。黃花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參考數據
百度百科:/item/% E6 % B9 % 9F % E9 % b 1% BC/2346562?fr =阿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