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質量直接影響石蛙的成長、發展和繁衍。青蛙池塘不受地點限制。壹般來說,繁殖場要選在水質好、排灌方便、環境幽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蛙池可以建在室內,也可以建在室外,要求通風、陰涼、無陽光直射。室外的蛙池可以建在遮陽棚下,池塘可以簡單的建在室內,院子裏或者野外,在石蛙是很好的居住場所。
蛙池的規格要求
在石蛙,集約化養殖被普遍采用。修建池塘時,應註意盡可能符合青蛙的生活習性,提供水、土地、洞穴和飼養條件,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便於飼養管理。
1.養殖青蛙池
壹般面積4 ~ 10平方米,池高0.8m,池內水深0.1 ~ 0.15m,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有石洞可供棲息,底部有大卵石,光線暗,濕度80%,營造了理想的石蛙棲息地。
2.孵化池
面積1平方米,池高0.5m,水深15 ~ 20cm,水質新鮮,pH 6 ~ 8,氧氣充足。妳也可以用壹個大的橢圓形臉盆來代替。
3.蝌蚪池塘
面積3 ~ 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 ~ 10 cm,pH 6 ~ 7,水陸比2∶1,每個池養壹批規格相同的蝌蚪比較好。
4.幼蛙池
面積4 ~ 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壹般為10 ~ 15厘米,水陸比為2∶1。水池由3 ~ 5厘米的鵝卵石鋪成,建有洞穴,水質良好,pH值6 ~ 7.5。
各種蛙池的形狀都是長方形,底部略傾斜。池塘裏的水在最低點可以完全排幹。池塘配有水、土地、石洞、餐桌等物,池塘上口配有網罩,防止青蛙逃跑和敵人入侵。進水管安裝在水池上方,靠近網罩的下部。新建的池塘不能馬上使用。只有用消毒劑消毒(去除堿性),用水多次浸泡,才能養青蛙。
再生產要點
石蛙是國家保護動物,也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石蛙的人工養殖不僅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人工繁殖是石蛙繁殖成功的關鍵。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1)青蛙養殖池和孵化池的準備
青蛙養殖池和孵化池應建在陰暗、安靜、水質好的地方,面積為2-3平方米。清水要經過徹底消毒和沖洗後放入池中,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最好放壹些石頭和新鮮的水生植物。
(2)繁殖和產卵
石蛙通常在4月溫度高於20℃時開始交配和產卵。養殖青蛙雌雄比為1: 1,密度為15-20只/平方米。繁殖蛙壹般在晚上21後抱在壹起,雌蛙在淩晨4-7點產卵。卵塊通常附著在水生植物、石頭和池壁上。產卵後1小時內不要攪拌,以免損傷破損,降低孵化率。
(3)人工孵化
每天早上觀察檢查青蛙養殖池。如果有蛙卵,早上8點以後輕輕取出,放在孵化池的孵化盤上。孵化過程中要有少量清水流動,保證清潔,水溫控制在15-30℃之間,pH值6-8,壹池壹窩(500-1000枚)。壹般產卵後半小時,受精卵胚珠上的黑點變大,7天胚胎呈條紋狀,9天基本形成蝌蚪,15天後形成蝌蚪,孵化率達85%以上。
(4)餵養蝌蚪
蝌蚪的成長壹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①早期(1-10日齡)蝌蚪破膜後依靠卵粒中的能量逐漸長大,開始攝食後以外膜和未受精卵為主要餌料。
②前期(10-20日齡),出生後10日齡,蝌蚪食量增加,但消化功能較弱,應餵高蛋白的汁液餌料,如蛋黃、豆漿等。壹天餵壹次,壹般1500蝌蚪餵1蛋黃,以後逐漸增加。
③在生長中期(20-55日齡),隨著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為盡快促進消化器官的發育,適應兩棲類蝌蚪食草的生物學特性,20日齡以後,應逐漸減少或停止高蛋白汁液飼料的投餵量,逐漸更換煮熟的植物和藻類飼料,如馬鈴薯的莖葉、瓜類的果葉、大米和新鮮的水生植物,每天清除池中的飼料。
④生長後期(55-75日齡)也叫變態期。蝌蚪55日齡後進入變態,分別長出後肢、前肢和縮尾。這個時期在管理上要特別細致周到,壹定要做到分級投餵,淺水淡水,水陸半分,上岸方便,光線昏暗,環境幽靜,營造適合蝌蚪變態的生態環境。
(5)餵養幼蛙
新蛻變的幼蛙體型小,抵抗力弱。為加強管理,應投餵小蠅蛆、小黃粉蟲、小蛆等活性飼料。每天傍晚投餵,視投餵情況而定,隨著幼蛙食量的增加逐漸增加投餵量,做到略有盈余。飼養臺要每天早上清洗,經常消毒,防止剩余食物變質汙染池水。以後幼蛙要根據大小分級飼養,密度壹般為每平方米100-300只。蛙池上口加紗布蓋,防止逃跑和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