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壯族有哪些習俗和禁忌?

壯族有哪些習俗和禁忌?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廣西和雲南文山,也分布在廣東連山、貴州從江和湖南江華。

壯族在《宋史》中被稱為“凸”和“童子”。解放後稱為“通”。1965年,改稱“莊”。壯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為南北兩種方言。1955在拉丁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壯語。1957“壯語計劃”獲國務院批準,結束了壯族沒有自己合法語言的歷史。

壯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壯劇。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農業是壯族的支柱,著名的三七、蛤蚧、茴香油是壯族地區的知名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第壹。

習俗

壯族是壹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莊村任何壹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視為全村的客人。經常是幾家輪流請他們吃飯,有時候五六家吃壹頓飯。平時,我們有互相拜訪的習慣。比如壹戶人家殺豬,我們要請村裏每戶壹個人吃壹頓飯。壹定要在餐桌上準備酒招待客人,這樣會很隆重。敬酒的習俗是“喝壹杯”。其實是用白瓷勺代替杯子。

客人到家,會盡量給他們最好的住宿,尤其是老人和新客人。吃飯的時候,壹定要等年紀最大的老人坐下後才能吃;晚輩壹定不能吃長輩沒動過的菜;給長輩和客人端茶遞飯時,壹定要雙手捧著,不能當著客人的面或背著長輩遞。先吃完的人,離開前要對長輩和客人壹壹說“慢用”;後輩整桌都吃不下。

《魯豫有約》中的老人,男性應稱“爺爺”,女性應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到客人或負重的人,要主動讓路。如果遇到老年人負重,要主動幫忙,送到分手。壯族人忌諱在農歷正月初壹殺生;壹些地區的年輕女性避免吃牛肉和狗肉;前三天(有的是前七天),禁止女性讓外人入內;尚未分娩滿月的婦女被禁止訪問她們的家。

飲食習俗

大部分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時吃三餐,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午餐和晚餐之間加壹小餐。早餐和中餐比較簡單,壹般是粥吃,晚餐是正餐,幹飯吃的多,菜也比較豐富。大米和玉米是壯族地區豐富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的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北京白菜(大白菜)、大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羽衣甘藍、空心菜、蘿蔔、苦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是蔬菜。煮是最常見的,還有腌制蔬菜的習慣,如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烹飪時加入豬油、鹽和蔥花。

壯族人愛吃任何壹種畜肉,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在壹些地區,他們也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煮熟,然後切成方形塊,再放入調料回鍋。壯族人習慣把新鮮的雞鴨魚肉和蔬菜做成七八成熟,然後把蔬菜放在熱鍋裏炸熟再出鍋,這樣可以保持菜肴的鮮美。

壯族人也釀米酒、紅薯酒、木薯酒,都不算太高。其中黃酒是節日和招待的主要飲品,有的黃酒叫雞膽雞雜酒,雞雜豬肝酒。壹口喝下雞雜酒和豬肝酒,把留在嘴裏的雞雜和豬肝慢慢嚼碎,既能解酒,又能當菜吃。

典型美食:壯族的名菜小吃很多,主要有:馬蹄竿、生魚、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子、狀元柴火、白切狗肉、勁脆雞、紅燒斷面狗、龍抽。

禁忌:壯族禁忌在農歷正月初壹宰殺動物;壹些地區的年輕女性避免吃牛肉和狗肉;前三天(有的是前七天),禁止女性讓外人入內;尚未分娩滿月的婦女被禁止訪問她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