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馬鈴薯種植方法1選種:品種選擇是秋馬鈴薯高產的關鍵。主要有東農303縉雲大洋種等。,其中要求該品種的特征,表皮光亮,大小適中均勻,單粒種薯在20?30克之間,無病斑、無畸形、無蟲洞的薯塊做種薯,基本上春薯做秋薯。
2.種子處理
從5月份收獲到秋季播種的時間較短,往往還處於馬鈴薯的休眠期。這種春馬鈴薯如果直接播種,往往不能正常發芽出苗,或者出苗延遲,影響秋馬鈴薯的生長,嚴重影響產量。因此,春馬鈴薯應作為秋馬鈴薯種植,播種前應加速發芽。壹般采用以下方法加速發芽。
1激素治療
將種薯浸泡在濃度為5?10在10毫克/升的赤黴素溶液中?15分鐘,釣完放在室內,用濕莖催芽。用這種方法發芽的種子播種後,馬鈴薯苗細長,不均勻,不壯實,對產量有影響。壹般不使用這種方法。
自然發芽法
播種前20天左右,在陰涼、濕潤、通風、陰涼、避光的房子裏,先在地面上鋪壹層5 cm左右的濕沙,再在種薯上鋪濕沙,使壹層濕沙和壹層種薯交替排出,厚度為2?第三層最後蓋上濕沙,最上面壹層蓋上壹層濕稻草。通常,在種薯發芽之前,需要保持低溫和壹定的濕度。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省工的優點。而且種薯播種後,芽厚苗壯,苗整齊,不白,產量高。也可以把種薯直接放在陰涼潮濕陰暗的房子裏,加速發芽。大多數農民使用自然發芽法。
3.精細整地
秋季馬鈴薯地要深,通風好,幹旱時附近要有水源灌溉。田地要早耕,特別是粘土的,要通過日曬風化使土壤疏松,有利於馬鈴薯生長。
4.適時播種
秋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有其獨特的氣候要求,如早播、高溫,前期易受其害。秋老虎?高溫危害,幼苗長勢弱,病害嚴重,品質差,產量低;播種過晚,生長緩慢,幼苗小,後期易受早期凍害,早熟,產量低。因此,秋馬鈴薯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應適時早播,盡量延長有效生長期,以達到增產提質的目的。秋馬鈴薯的播種期是8月30日?9月10之間,山區可稍早。各地可開展播期試驗,確定最佳播期。
5、合理密植
由於秋馬鈴薯前期受高溫抑制,後期受初霜凍和寒潮影響,田間生育期明顯縮短,全生育期僅75天左右,比春馬鈴薯短30天左右,導致長勢弱,單株產量低。因此,為了獲得秋馬鈴薯的高產,必須增加種植密度。最佳密度是6000?6500株/畝。如果再增加密度,種薯成本會增加,但產量不會增加。如果遇到多雨的年份,可能會出現人口增長過快,導致減產。
6、科學施肥
秋馬鈴薯生育期短,前期高溫出苗快,後期低溫生長慢。因此,施肥時要掌握重基肥和早追肥,以促進前期充分營養生長,構築高產苗架。每畝具體施肥要求:基肥:2000-2500斤柱肥,40?50公斤;苗肥:滿苗後施尿素10公斤,看苗有沒有補膨肥,主要是鉀肥,封後在根外追肥。
7、冷卻防凍液
秋季馬鈴薯播種出苗時,氣溫較高。這時候做好降溫保濕很重要。播種後,壟面應覆蓋稻草或麥稭,有條件可使用遮陽網。出苗後,結合施肥及時中耕、除草、培土。同時要進行清溝排水,防止田間積水。如遇幹旱,溝水應及時灌溉,讓其滲入田間後再排水,不允許淹水。銀行休市後,lO結束至11開始,如有可能,可搭建簡易塑料大棚,防止後期結冰。大棚設置後,秋馬鈴薯的生育期可延長1個月以上,至1二月底。根據實驗研究,延長生長期可以使產量提高壹倍。有條件的農民也可以在大棚裏種植秋馬鈴薯。
8、科學防病
秋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在陰雨天氣容易發生。馬鈴薯苗封好之前可以用500嗎?600倍80%農用制劑,還是500倍64%抗病毒明礬,還是600?800倍72%克露溶液,每7天壹次,連續對照2?三次。
馬鈴薯秋季施肥技術ⅰ.生長條件
馬鈴薯的無性繁殖過程從萌發開始依次經歷萌芽期、苗期、出苗期三個生長階段,然後進入馬鈴薯結果期和休眠期,從而完成壹個生長周期。經過壹段時間的休眠期後,收獲的塊莖在4℃即可萌發,芽在65438±03℃生長最快。莖葉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65438±0℃;塊莖形成的最適溫度白天為14 ~ 24℃,夜間為12 ~ 17℃。短日照和強日照有利於塊莖膨大,溫度過高形成的塊莖較小。馬鈴薯應種植在排水良好、耕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疏松的沙土或壤土上。土壤的最適pH值為5.0 ~ 6.5。
二、化肥需求的特點
氮素使莖葉生長茂盛,葉片深綠色,光合作用旺盛,有機質積累增加,蛋白質含量增加。氮肥過多,特別是生長後期,會促進植株白長,使組織變嫩,塊莖成熟推遲,產量降低。磷促進植物生長和健康,提高塊莖質量和耐儲存性,增加澱粉含量和產量。如果磷不足,植株和葉片會變矮,光合作用減弱,產量降低,薯塊容易出現空心、銹斑、板結、難煮等現象,影響食用品質。鉀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耐寒性,加速養分運輸,增加塊莖中澱粉和維生素的含量。鉀不足,生長受抑制,地上部分矮化,節間變短,植株密集,葉片由深綠色變為古銅色,葉片變褐死亡,薯塊長或紡錘形,可食部分灰黑色。
硼有利於薯塊肥大,也能防止開裂。對提高植物凈光合生產力有特殊作用。銅可以增加蛋白質的含量,增加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加葉綠素含量,延緩葉片衰老,增強抗旱性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時還能提高植物的凈光合生產力。
馬鈴薯在生長階段吸收鉀肥最多,其次是氮肥和磷肥。從發芽到芽生長期含氮量最高。磷含量隨著植物生育期的延長而降低。鉀的含量在發芽時較低,發芽後迅速增加,開花後下降。鎂和鈣都有隨生長期延長而增加的趨勢。當塊莖開始膨脹時,莖和葉中的營養物質進入塊莖。塊莖中的無機成分是氮和鉀,占其吸收總量的70%,磷、鈣、鎂約占50%。
第三,施肥技術
基肥
以有機肥為主,壹般用量為每公頃22.5 ~ 45噸。施用方法取決於有機肥的數量和質量。可在種薯塊上沿播種溝或穴施少量優質有機肥(每公頃15噸),然後覆土。粗肥用量較大時,應先撒施,然後翻耕入土。磷鉀肥也要作為基肥使用。
種肥
播種馬鈴薯片時,用過磷酸鈣或少量氮肥作種肥。但需要註意的是,氮磷肥不能直接接觸種薯。在許多地區,人們習慣將馬鈴薯種子浸在草木灰中播種。除了預防疾病,草木灰還起到種子肥料的作用。
表施
氮肥用量最多,用量隨土壤肥力、前茬作物、灌溉、密度、磷肥施用水平而異。在不施有機肥的旱作農業中,氮肥作為追肥效果較差,作為基肥使用為宜,施氮量壹般為每公頃60kg。若蕾期能澆壹次水,應增加到90kg氮素,澆水前開洞。甜菜、高粱後種的馬鈴薯,氮肥用量應適當增加到每公頃105公斤氮;密度增加或施磷肥時,氮肥用量應增加到每公頃135kg氮。總之,馬鈴薯氮肥施用量根據條件為每公頃60 ~ 135 kg,在馬鈴薯開花前施用。開花後壹般不施氮肥。後期為防止早衰,可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在根外噴施0.5%尿素溶液和0.2%磷酸二氫鉀溶液作為追肥。
第四,施肥標準
每生產1000公斤馬鈴薯需要氮4.4 ~ 5.5公斤,五氧化二磷1.8 ~ 2.2公斤,氧化鉀7.9 ~ 1.2公斤。三者之比為1∶0.4∶2。馬鈴薯是典型的喜鉀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