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腸道表現:這是肝病最常見的癥狀,大多數肝病都會出現,如:惡心、油膩、食欲差、全身乏力等。,可出現嘔吐、腹瀉、脾腫大等癥狀。這些癥狀也可能與慢性肝病引起的肝源性潰瘍和門靜脈高壓性腸病有關。
2.肝臟不適:在肝病的所有癥狀中,肝臟不適和肝區疼痛更具特異性。出現這樣的癥狀,首先懷疑是肝病引起的,要排除外傷因素。正常人偶爾會出現肝區暫時性的疼痛不適,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肝區的不適和疼痛往往與肝腫大壓迫肝包膜有關。隨著病情的進展,肝腫大加重或減輕,肝區疼痛的性質和程度不同。肝癌壹般是進行性的,主要是肝癌的生長腫瘤壓迫肝包膜所致。
3、全身表現:身體虛弱,容易疲勞是最常見的全身表現。部分肝病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表現為尿黃、眼黃、皮膚黃,是肝病最特異的癥狀(小兒生理性黃疸除外)。黃疸過高會出現皮膚瘙癢。
4、肝掌蜘蛛痣:很多慢性肝病都會出現肝掌、蜘蛛痣、肝病臉,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更為常見。但肝掌和蜘蛛痣並無特異性,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見到。所以沒有壹個有蜘蛛痣或者肝掌的人可以說是肝病的癥狀。
5、肝腹水:肝腹水壹般發生在肝病晚期或病情極其嚴重時。比如肝硬化出現肝腹水,說明已經進入肝硬化晚期。
6、出血傾向:肝病出血的現象體現在肝功能下降,使凝血因子合成減少。肝病患者容易引起牙齦出血、痔瘡出血、消化道出血,止血困難。
7.門靜脈高壓:門靜脈高壓是指門靜脈系統壓力增加。常引起食管胃靜脈曲張,是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壹旦發生出血,結合出血傾向,病情往往更加兇險,是肝病(主要是肝硬化和晚期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壹。
8.肝性腦病:這是肝病發展到終末期的表現,癥狀極其兇險,是肝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肝病的早期癥狀
面色晦暗:與曬黑的皮膚不同,面部暗淡無光;另外,黑眼圈嚴重是慢性肝病患者的早期癥狀,其中大部分是慢性乙肝。
皮膚發黃:從未患過肝炎的人,肝病患者在出現寒戰、發熱、惡心、嘔吐、肝區疼痛和極度疲勞等早期癥狀後,突然出現眼睛和皮膚發黃,這表明他們患有急性黃疸型肝炎;如果慢性肝炎患者出現黃疸,說明病情加重。
肝掌:與普通人的手掌顏色有很大不同。普通人的手掌顏色紅潤,而肝病患者的手掌蒼白無血色。
蜘蛛痣:中間有紅點,周圍有血絲,類似蚊蟲叮咬後的癥狀。當細棍的壹端壓在痣的中心時,整個痣消失,松開後又重新出現。這位肝病患者的早期癥狀可以與其他血管痣相區別。據介紹,體表有蜘蛛痣的男性,85%可有不同程度的肝組織病變,其中約30%為肝硬化。
肝病治療三原則
首先是殺毒。二是提高免疫力。三、恢復肝功能,掌握這三個原則,乙肝才能談轉陰的問題。恢復肝功能不僅僅是恢復肝臟解毒功能,從病理變化上來說,也是提高解毒功能。僅靠日本進口的殼聚糖是不可能治療乙肝的。畢竟不是藥物,是壹種免疫力提升。有了更好的抗病毒藥物,很多乙肝患者轉陰了。衛生部的學者也講過掌握這三個原則,陰性率可以高達20%。
根據最新的乙肝研究,乙肝的肝細胞有兩種變化:壹種是自身免疫系統出問題後,病毒從細胞膜溢出進入血漿,形成引起自身免疫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後,損害肝細胞;還有壹種是乙肝病毒寄生在肝細胞裏。為什麽醫學上很難治療病毒性疾病?因為壹般藥物只作用於細胞膜的受體,很難進入細胞。乙肝病毒進入肝細胞,在肝功能沒有降低的情況下,就變成了病毒攜帶者,艾滋病攜帶者就是這個道理。艾滋病毒寄生在免疫細胞中,但它並沒有影響許多功能。病毒參與肝細胞基因的整合,將其成分與肝細胞DNA、RNA基因整合,所以很多學者認為乙肝不可能轉陰,因為其基因早已參與其中。
最近發現乙肝病毒本身並不能導致細胞死亡。細胞膜有壹個生理功能叫胞吐作用,細胞本身可以將細胞內的異物排出,這叫胞吐作用。如果細胞膜正常,它變形,回縮,把病毒閃到細胞膜外,然後細胞膜恢復正常,把病毒推到細胞膜外。這時,吞噬細胞再次將其包圍並吞噬,細胞恢復正常狀態。乙肝患者的問題發生在哪裏?乙肝病毒進入肝細胞並參與基因整合後,細胞膜功能下降,在胞吐過程中發生變化:胞吐無力不能順利將病毒排出細胞膜,而是病毒嵌入細胞膜,粘在細胞上。人體內的巨噬細胞,這個細胞非常大。當它發現食物需要吃,細胞膜需要包裹的時候,它(巨噬細胞)就吃不下了,就釋放出大量的溶菌酶,導致肝細胞膜溶解,肝細胞死亡。病毒在其中形成活性細胞,引起結締組織增生,門靜脈高壓,肝硬化,誘發肝癌,改變其病理。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乙肝病毒感染者超過6543.8億人,慢性乙肝患者2000萬人,是名副其實的“乙肝大國”。我國肝硬化、肝癌等重疾80%以上是由乙肝發展而來的。
專家指出,“預防”不僅體現在感染前,還必須在感染後疾病的不同階段進行,適當的預防和治療仍然可以維持健康。正如劉德華所說,他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他每三個月體檢壹次,按照肝炎防治措施正確做。壹切都還是健康的。
應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階段采取預防措施。比如乙肝病毒攜帶者要長期觀察,定期隨訪,按時復查,關註疾病的發展方向;處於發病狀態的乙肝患者應及時治療,防止病變向肝硬化發展。符合抗病毒治療指征的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采用幹擾素或核苷類藥物治療,不符合抗病毒治療者,可先進行保肝降酶、退黃等輔助治療。
慢性乙肝患者應定期全面復查,尤其是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可在有資質的醫院進行肝組織學檢查;肝硬化患者可以定期胃鏡和影像學檢查,看是否有癌變;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對晚期肝硬化患者進行肝移植。
誘發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脂肪
肝病圖片集(16)
半數人可有輕度脂肪肝,但重度肥胖患者脂肪肝發病率可達61%。
由於體內脂肪組織增加,肥胖者釋放出更多的脂肪酸和遊離脂肪酸,成為機體的主要供能物質,而對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正常情況下,葡萄糖利用的降低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增加,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抑制遊離脂肪酸的釋放。而當體內脂肪大量增加時,即使被胰島素抑制,遊離脂肪酸釋放的絕對量也會增加,使得過量的脂肪酸大量進入肝臟合成甘油三酯,從而形成脂肪肝。這就是為什麽肥胖的人容易得脂肪肝的基本原理。
此外,肥胖患者攝入高熱量飲食也是脂肪肝形成的壹個因素。肝臟脂肪的堆積與體重成正比。肥胖患者體重控制後,脂肪肝程度減輕。反之,體重增加,脂肪肝加重。這說明肥胖患者的脂肪肝是全身脂肪的壹部分。減少營養素的輔助,控制體重,可以改善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