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全羊
蒙古族傳統名菜,專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宴會而制作。壹般是將草原上育肥的、重約20公斤的羊宰殺,然後去毛取皮,再將蔥、姜、鹽、椒放入腹部整體烤制。這道菜外觀完整,羊跪在木盤裏,色澤紅潤,羊皮酥香,羊肉鮮嫩。有歌舞有美酒,其樂融融。
涮羊肉
蒙古族傳統名菜,據記載,起源於元代。內蒙涮羊肉壹般選取大尾羊的外脊、後腿、羊尾巴,切成薄片,在火鍋湯中輕輕涮壹下,再取腐乳、芝麻醬、香蔥、蔥花、姜絲等。作為調味品。肉片鮮嫩可口,不油膩,可以邊涮邊吃。
烤羊腿
蒙古族傳統名菜,招待親友的上等菜,用羊骨後腿肉、洋蔥、芹菜烤制而成。吃的時候用刀切成塊,再配上黃醬、洋蔥、荷葉餅。
這道菜色澤紅潤,肉質脆爛,口感醇厚。搭配奶茶,可以減少無聊,別有壹番風味。
楊貝子
蒙古族喜歡的菜只有在祭祀、婚假、生日慶典等宴會上才會遇到。壹般做法:將全羊拆成7大塊,帶尾入鍋。加鹽,煮。用大鍋將四肢、羊背、脖子、羊頭放在羊背上,以羊臥窩的位置端上桌。吃東西的時候很講究。大家用蒙古刀從羊尾巴開始,拉壹塊肥肉吃,然後開始。
紅燒肉
在內蒙古,有句話叫“不吃豬肉就沒去過草原。”
紅燒肉是內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喜愛和常用的傳統食品,是內蒙古最具地方風味的菜肴。
制作和吃法也很講究,很獨特。把羊按照各個關節的骨頭分成幾塊,放入沒有鹽的開水鍋中。大火保持原味。只要肉變色了,就可以吃了。肉質鮮而不嫩,肥而不膩,易於消化。
烤羊排
蒙古傳統菜肴,客人的美味佳肴。精選的羊肋骨被油炸。然後撒上鹽和其他配料,這在當地所有的酒店都能看到。
烤羊尾巴
蒙古傳統菜肴,客人的美味佳肴。是用羊尾脂、蛋清、果脯、白糖炒的。這道菜外形美觀,香甜酥脆,果味濃郁。它經常被用來接待貴賓的宴會。另外洗羊頭的時候也可以用羊尾巴洗,效果極佳。
馬奶酒
蒙古語中稱為“誌高”或“阿裏戈”。壹種由馬奶釀造的酒精含量低的飲料。做法:將新鮮的馬奶裝入生皮袋中,掛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用特制的木棍。每天攪拌幾次,讓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得清淡透明,嘗起來又酸又辣時,就成了馬奶酒。
牛奶皮
將鮮羊奶倒入鍋中,慢燉,待表面新凝結壹層蠟狀脂肪後,用筷子攪拌均勻,放在通風處晾幹,即為奶皮。奶皮是乳制食品中的佳品,風味純正,營養豐富。
炒米
蒙古語稱為“蒙古勒巴達”,意為“蒙古大米”。炒飯是將小米用水浸泡後蒸熟油炸而成的熟米粒。因為制作方法的不同,炒飯可以分為酥炒飯和硬炒飯。易於儲存、攜帶和食用,且營養豐富。它是遊牧民族的“快餐”,也是蒙古人喜愛的食物。
炒飯有很多種吃法。沒茶沒水的時候可以幹嚼,香脆可口,越嚼越香。
用奶茶泡食物,可以搭配多種食物。加入黃油、奶皮、奶酪和熟羊牛肉,就可以壹邊嚼著茶裏的米飯壹邊喝奶茶了。可以把奶茶全部喝光,把泡好的炒飯和加入的奶食、紅糖、肉混合在壹起,又香又鹹,又嫩又好吃。炒飯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鈣、磷和鐵。
黃油
又稱奶油,黃色,鮮牛奶倒入桶中,發酵成酸奶,白色脂肪用杵攪拌分離,濾渣,放在溫火上煮沸。水分蒸發後顏色逐漸由白變黃,冷卻後變成酥油。營養價值極高。
16.酸奶
牧民壹般不喜歡喝鮮羊奶,喜歡喝酸奶。方法:先將鮮羊奶倒入大鍋中煮沸,再放入通風冷卻,使其發酵,產生酸味;另壹種是將鮮奶放在太陽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產生酸味,然後就成了酸奶。隨著現代工藝酸奶的增多,傳統羊奶酸奶更難喝了。
少美
又名燒麥、燒麥,是包頭地區流傳已久的壹種傳統風味食品。早在清朝,當時的美女就已經在北京小有名氣了。外賓來包頭,壹定要嘗壹點美,才算高興妳來了。蒸餃制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細而薄,羊肉餡適中,蔥、姜等配料齊全。壹點麥粒出籠,香味四溢。看它的形狀,皮薄如蟬翼,晶瑩剔透,用筷子提起來就像壹個薄薄的荷包掛著,放在盤子裏就像壹塊蛋糕。
蓧面
來自蓧麥,學名燕麥,磨成的粉叫燕麥粉。絕對健康食品,低糖,降血壓血脂。蓧麥是低產作物,熟期短,耐寒耐鹽。產量雖低,但含有高蛋白和大量的鐵、鈣、磷等多種微量元素。早在南北朝時期,呼和浩特地區就有農民種植蓧麥。至清初,已大面積種植,享有“陰山蓧麥天下第壹”的美譽。現在的菜仍然是當地人的頭等主食。壹種蓧麥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於先將蓧麥清洗幹凈,晾幹,然後放入鍋中油炸。炒熟後磨成面。民間吃魚的方式很多,有搓魚、推窩、滾囤、抱餅、炸木偶等等。食用時可配羊肉湯、鹹菜湯、時令蔬菜等。,再加上壹些辣椒和大蒜,更加美味,深受當地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