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老北京炸醬面起源於何時?

老北京炸醬面起源於何時?

老北京炸醬面的起源:歷史理論

面條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壹種常見食物,至少有2000年了。但是關於面條的起源卻眾說紛紜。中國、意大利和壹些阿拉伯國家曾被認為是面條的起源國。5438年6月+65438年10月+2005年3月,《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呂研究員的科技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可能是真正的面條起源國。

專家們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民和縣的喇家遺址發現了這些面條。出土時,面條保存完好,放在倒置的密封碗中,深埋在3米厚的泥沙中。由於喇家遺址發掘於1999年,大量的14年碳測年、文物和地質現象表明,青海省喇家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4000年前曾被壹次災難性的地震和洪水破壞掩埋。因為這壹突發事件,拉甲遺址保存了許多其他考古遺址難以保存的史前人類生活遺跡和災難現場。研究人員發現了壹個裝滿被地震和洪水打翻的面條的碗,它被隨後的沈積物密封,形成了壹個罕見而珍貴的保存環境。

這些面條形狀細長,顏色為黃色和棕色。它們被放在壹個倒置的碗的底部。當研究人員把碗翻過來時,他們發現碗裏有更多的面條。這些面條長約50厘米,直徑約3毫米,看起來類似於中國傳統食品拉面。為了確定這些面條的成分,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古代面條樣品的植矽體和澱粉形態,並比較了大麥、青稞、小麥、高粱、燕麥、小米、黍和狗尾草等80多種植物果實中的植矽體和澱粉形態特征。後來,他們發現這些古代面條樣本中含有大量典型的粟米和黍的殼植矽體顆粒和澱粉顆粒,並推斷這些面條是由黍和黍制成的。專家進壹步解釋說,當時的人們先把這兩種作物磨成面粉,做成面團,再拉成面條的形狀。研究人員還表示,小米缺乏粘性,如果單獨作為面團,無法拉成細而長的面條。這種面條的成分不同於今天廣泛使用的小麥。可以說明,中國的先民在4000年前就有了比較完善的技術,將這些植物果實脫粒、粉碎、研磨,制成足夠做面條的面粉。

在中國,最早關於面條的記載是在東漢時期。由於古代衛生條件差,人們經常因飲食不潔而患腸胃病。用水煮面比較衛生,可以大大減少疾病的發生。在中國古代,不同時期面條的名稱不同: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稱為“湯餅”;南北朝稱之為“水引”;唐朝叫“冷淘”。在國外,普遍的看法是,面條最早是在中東發明的,然後通過阿拉伯人傳到了意大利,又通過意大利人進壹步把面條食品傳播到了歐洲和世界。由於面條作為軟質面食非常難以保存,長期以來世界上沒有早期面條的直接證據,也沒有機會研究早期面條的制作材料和加工工藝。從現有的證據來看,這碗面的發現說明中國人發明和制作面條的時間比世界其他地方要早得多。但是,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在拉甲遺址發現的面條是阿拉伯面條還是意大利面條的祖先。

雖然只是壹碗面,但這項研究采用的環境-技術考古方法確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作為壹門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新興交叉學科,自然科學的各種新方法正日益豐富考古學研究,拓寬環境科學考古學的研究領域。這碗面對新石器時代農業考古和古代飲食文化的研究具有獨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