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過程編輯
準備面團: 將壹杯溫水 + 2 TBSP 糖 + 3 TSP 酵母 (Yeast) 置於容器中. 等酵母在溫水中至少15 分鐘後, 加入三杯面粉, 混合均勻後, 搓揉至手光和面光即可. (亦可利用面包機). 為保室溫及濕度, 可將面團置於容器內並加蓋. 等面團發起, 至少須半小時. 但絕不宜超過3 小時, 否則面團會發酸. 此面團可用來做饅頭, 包子, 山東大餅等.
準備蔥花: 將3 根綠蔥切成蔥花, 加 1 TSP 香麻油及1 TSP 鹽, 混合均勻.
將面團分成2等份, 用搟面棍搟平後, 將蔥花平灑在面皮上, 再將面皮卷起, 扭卷成圓形, 桿成約 6 8 吋圓餅, 即可置於電鍋內鍋或用壹般爐火, 加1 TSP 蔬菜油煎烤, 直至焦黃色即可.
若將第三步之面團切成約1.5 吋的長度數段, 扭成花卷, 置於蒸籠內, 等花卷發至少15 分鐘, 用中火蒸約10 分鐘, 即可享用美味的花卷.
韭菜盒子: 利用第壹步之面團, 分成 1吋 大之面球, 搟成像餃子皮般之圓形,
再將餡包入兩塊皮內, 扭轉邊緣使成卷型, 置入油鍋中煎或炸熟, 即可享用.
韭菜餡可用粉絲,韭菜,肉或蝦肉等加調味料拌成.
山東“大餅”歷史悠久,從古到今經營這種食品的店家很多。清末民初較有名的店家有順成號,20世紀20年代的香順齋、義和源,30年代的廣聚號、聚盛昶、同豐泰。這些鍋餅店生產的鍋餅質量很高,地方風味濃郁,深受食客歡迎。 [1]
特征
壹種北方硬面食,直徑約50cm的圓形,大如盤,厚約5cm,重約3kg。外表精美細致,顏色均勻,特別漂亮,壓印出各種花紋,看起來不像食品倒更像是擺設的飾品,那是用專門的鍋餅模具做出來的,有些類似火燒的做法。壹般的鍋餅都是6斤左右,因為分量十足,都是切成塊賣,沒人會買壹整個鍋餅,除非家裏人多,否則是要吃好幾天的。因為餅裏水分很少,所以放置數十天都不會黴壞。
口感
幹硬酥脆,筋道利口,面味醇香,充饑耐存,因而揚名四方,倍受歡迎。鍋餅的外殼厚實且堅硬,很有嚼頭,很多人特別喜歡吃外皮,酥香且耐吃,經久不厭。牙口不好的人吃起來會很辛苦,不過可以拿來磨牙;鍋餅的內瓤是很軟和的,壹層壹層的,有十幾層之多,香軟易嚼,口齒生津,絕對管飽。鍋餅的另壹種吃法,即是與臨沂名吃“糝”搭配,是道名吃。,經濟實惠。嚼之有勁而不粘,外硬裏韌,食之幹香濃厚,回味無窮。 [1]
做法
山東鍋餅是"死面",不放任何調味,搓粉時水偏少,硬是用力氣反復揉透後做成圓形的厚餅,再放在平底鍋用小火烙,慢慢把水份烘幹而成的。莒縣鍋餅的制做保持了傳統的制作工藝,用料講究,工藝細致。制作時將精細的麥面用純潔的溫水和成面團,經過反復杠壓,搓好揉勻,用雙手使勁摁壓成形,直徑約50公分左右,厚2.5公分左右。雙手摁壓時,手掌面背交復進行,餅面上自然出現勻稱的花紋,撒上芝麻,適可而止,即可上平底鍋烘烤,放在平鍋內烙成淡黃色,再用溫火烤得熟透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