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為什麽要吃蛋卷蛋糕?蛋糕容器的起源是什麽?

端午節為什麽要吃蛋卷蛋糕?蛋糕容器的起源是什麽?

吃蛋筒餅是臺州和象山的特色美食。浙江人歷來有端午節和長夏吃蛋卷餅的習俗。端午節為什麽要吃蛋卷蛋糕?蛋糕容器的起源是什麽?

端午節吃蛋卷蛋糕

臺州人有在長夏、端午節、五月十三吃錫餅(麥餅、吃餅筒)的習俗。早期叫“抹餅”,是“先做成面糊,然後在鍋裏抹勻,煮熟”。這種麥餅是用面粉和水混合制成的。攤餅時,主婦將軟而韌的面糊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平底鍋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勻擦拭。工藝好的攤開的擦拭餅不僅薄而均勻,而且沒有孔洞。也有人把擦餅寫成“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紙,所以叫“錫餅”;還有的寫“吃蛋糕”或者“吃蛋糕”。

有文章稱,吃春餅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晉,但興盛於唐代。《管仲紀》說:唐人在立春時做春餅,用黃花蒿、韭菜、辣蓼芽包起來,互相贈送,以迎接新年。杜甫有詩“細萵苣春,忽記兩京梅生之時”,陸遊也有詩“春來春來,新事春來”。元代有記載,煎餅卷起來再炸。鐘書和先生在長沙寫春卷,說吃春卷是長沙的民俗。在金門地區,這種食物被稱為“七餅”(讓人想起麻將中的“七餅”),關於它的起源有壹個傳說。據記載,皖南人也制作苧麻餅,在漫長的夏季食用。當地有壹種野生植物——苧麻,用苧麻葉搗碎,與糯米粉混合,做成餅,蒸熟食用。作為“長夏”前後的時令食品,當地民間流傳著“長夏苦餅,大熱天不中暑”的諺語。網上還有越南的春卷。

不知道為什麽,臺州人習慣在漫長的夏天吃錫餅。這壹天也叫“夏”(有人寫醉夏,周作人先生寫“吃夏”),還有壹句俗語:“夏吃麥餅,天下廢。”意思是長夏那天沒有麥餅吃,他也是白做,可見錫餅在臺州的地位。葉澤成先生收藏了壹首名為《夏節(長夏節)》的詩,詩中寫道:“吃餅如卷,豆芽炒面筋。店裏借了壹個天平秤,今年重了幾公斤。”其次,我在端午節吃麥餅。在我的印象中,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很少吃粽子,大多吃錫餅。雖然有“端午吃粽子,棉衣遠”的說法,但似乎春節吃粽子更多。

關於臺州端午吃麥糕的題詞,我見過近代溫嶺名醫趙立民寫的“好物”二字,其中曾提到:“節又至,喜氣滿市。爐子聞起來像麥餅,還冒煙。”現在,人們更多地使用液化氣。恐怕很難看到“竈臺有麥餅味,廚房冒煙”的場景了。很多住在城市的人很少自己做麥餅。

吃餅管的由來

傳奇壹

很久以前,象山的漁民要出海捕魚壹兩個月才能回家。家裏的女人擔心男人的食物,食物不容易儲存太久,所以聰明的女人發明了蛋糕容器。

圖例2

據說著名的抗日戰士戚繼光就駐紮在軍營裏。壹天晚上,壹個士兵突然來報告:“不!敵人又進來了!”戚繼光大吃壹驚,心想:兄弟還沒吃飯,空著肚子去打仗也是沒辦法的事。突然,戚繼光腦子裏蹦出壹個好主意,讓兄弟們把食物放在餅裏,邊走邊吃。所以,他們不會填飽肚子嗎?後來戚繼光如願以償,他成功地打敗了敵人。

圖例3

另壹個說吃餅筒是天臺上那個瘋了的濟公和尚發明的。看到每頓飯都剩很多菜,他就把剩菜用面皮包起來,留著下壹頓飯吃。所以在2010上海世博會期間,吃餅筒也被稱為“濟公卷餅”,作為中華名小吃首次亮相。

蛋糕進料管

麥餅筒又叫餅筒,酥脆,油而不膩,讓妳有“流口水”的感覺。我從小就和媽媽壹起學做小麥蛋糕甜筒。雖然我不是老手,但是吃了之後味道還是不錯的。做麥餅甜筒很有講究,尤其是做皮。先把面包揉成圓形,然後烙在爐板上,大概幾分鐘就出烤箱了。皮膚要烙得不薄不厚,越看功夫越好。餡料可以是肉絲、豆芽、蘿蔔絲等。,或者根據自己口味配料。想吃脆點的,可以包起來炒。油鍋裏卷出來的麥餅筒,閃著金黃誘人的光澤,清脆悅耳。吃的時候把麥餅皮鋪在平面上,用筷子把配菜夾在皮上,包在圓珠筆筒裏吃。手裏壹管,胃口大開,咬壹口,又香又鮮,汁香四溢。嘴裏充滿了“山”的豐腴和“海”的美味;再吃壹口,回味無窮。有金黃的蛋絲,好吃的紅燒肉,綠豆芽...各種美食應有盡有。讓妳吃壹管又想吃壹管,那種滋味...難以言表,我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