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情感規律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情感規律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所謂情感, 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主觀態度和體驗, 是與感覺、知覺等心理過程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在學習當中, 情感是指興趣、態度、動機、自信心、意誌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個人因素。在教育教學中,正確認識師生之間的情感現象,通過有組織的的教學手段來充分調動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增進教育活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利於達到以情優教的效果。

?學校教育是教師和學生***同參與的雙邊活動,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活動。無論是處於教育主導地位的教師,還是處於教育主體地位的學生,都是有真情實感的個體。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壹步發展和人類實踐活動的進壹步開拓,人類情感的多功能性也越來越明顯,主要包括動力功能、調節功能、信號功能、保健功能、感染功能、遷移功能。其中,情感的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壹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組織或瓦解的效能;情感的信號功能是指壹個人的情感能通過表情外顯而具有信息傳遞的效能;情感的保健功能是指情感對壹個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增進或損害的效能;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壹個人的情感具有對他人情感施加影響的功能;情感的遷移功能是指壹個人對他人的情感會遷移到與他人有關的對象上去的效能。教育是學校教育最主要的途徑,將情感規律應用於教育教學中,對於發揮情感的功能,優化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壹、運用情感的動力功能確定情感目標 情感具有動力功能。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壹種情感態度體驗,而且對人類行為動力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同樣的有目的、有動機的行為活動中,個體情緒的高漲與否會影響其活動的積極性;在高漲情緒下,個體會全力以赴,努力奮進,克服困難,力達預定目標;在低落情緒下,個體則缺乏沖力和拼勁,稍遇阻力便畏縮不前,半途而廢。當情感與動機在需要和客觀事物的關系上壹致時,情感便起著積極的作用;當不壹致時,便起著消極的作用,從而表現出情緒對個體行為活動的增力或減力效能。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的期末考試設定期望時,要根據學生實際的水平對其建立適當的期望,因為期望來自於兩個方面: 學生自身的情感素質水平與教師對學生的情感與愛, 前者來源於內部而後者來源於外界[?]。如果教師對學生設定恰當的期望,並且學生自身的情感素質水平較高,對學習積極上進,那麽這種期望會轉化成學習的動力來源;如果學生自身的的信心不足,情感素質水平不高,那麽教師建立的期望可以鼓勵他,就能夠激發他的學習動力。但是前提是要建立恰當的期望。如果教師對學生持有不恰當的期望值,對差生設定過高的期望值或者對優生設定低的期望值,在教學過程當中表現出焦慮與缺乏耐心, 那麽就會嚴重影響教學進程和效果。

二、運用情感的調節功能調控情感

情感具有調節功能。適當的情感對人的認知過程具有積極的組織效能,而不適當的情感則會產生消極的瓦解作用。這壹積極與消極作用,首先反映在情緒的極性上。快樂、興趣、喜悅之類的正情緒有助於促進認知操作活動,而恐懼、憤怒、悲哀之類的負情緒會抑制或幹擾認知操作活動。其次還反映在情緒的強度上。20世紀50年代的心理學家赫布研究發現,中等程度的情緒喚醒水平最有利於智能操作活動,過高或過低的情緒喚醒水平都不利於智能操作活動效率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幾種方法來對教材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第壹,言語情趣法,教師可以運用富有趣味的語言講解有關教學內容,使之具有相應的情感色彩,比如數學老師可以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熱情。第二,擬人比喻法,即用擬人化口吻比喻有關教學內容,使之具有情感色彩。例如在講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規律時,可以將正極比作男性,負極比作女性,男性與女性相互吸引,就記住了異性相吸,反之同性則相斥的規律。第三,軼事插入法,通過介紹有關知識背後的壹些有趣的人物軼事,是學生對這些教學內容產生親切感。例如在講胡適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時,可以講當時他提倡新生活的趣事,他提出“新三從四德”: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要盲從,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花錢要舍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從這則趣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胡適的確是個提倡新生活的人,那麽也是提倡新文學以及各種新式事物的人了。在有趣的軼事插入中,使學生聽的有興趣,記的更深刻。

三、運用情感的感染、遷移功能調控情感

情感具有渲染性與移情性。渲染性是指當壹個人發生情緒時,不僅能自身感受到並產生相應的主觀體驗,而且還能通過表情外顯為他人所察覺,並引起他人相應的情緒反應,西方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移情。比如壹個人對他人有感情,那麽對他人所結交的朋友、所使用的東西、所表達的觀點,也都會產生好感,成語“愛屋及烏”,便生動而典範地概括了這壹獨特的情感現象。這就為教師憑借表情講教材中蘊涵的情感表現出來影響學生,使之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提供了依據。

同時許多教學實踐證明,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等向學生傳遞自己的情感, 學生對教師的情感也會流露在他們的語言動作等, 並被教師所感知[?]。這讓我想起了高中英語課堂中英語老師的做法,他每堂課以快樂、真摯、豐富的情感貫穿於英語學習的課堂內外, 以自身的積極情感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在情感互動中建立了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而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情感渲染,利用情感渲染性與鯰魚效應,他組織我們用合作學習的方法,由小組長監督大家。這種合作學習促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加強我們同學之間的情感渲染, 鼓勵並支持同學開展小組競賽、交叉學習等。於是大家在英語教學中互相鼓勵、合作學習,老師創造出了良好的情感環境,很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大家的學習效果。

情感的渲染和遷移功能為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有助於促進個體的情緒社會化,同時也有助於渲染、調節或控制他人的情感以達到“以情育情”的目的。

四、在德育中運用情感規律

學校教育除了智育,還應該進行德育。以上我們探討了智育過程中情感功能規律的運用,以下我們來談談德育過程中情感規律的應用。

利用情感的遷移功能,可以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教師情感與態度方面的影響,學生會在接受相應道德知識的同時,又因情感的遷移作用對教師產生信任感,最終形成相應的道德信念。

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可以引發道德情感的***鳴。例如,在向學生進行人民利益高於壹切的價值觀教育時,教師可先講述有關的先進事跡,可以去參觀八壹革命烈士紀念館,使學生在感人的事實中體會到真情實感。同時,教師要發揮其主導作用,把握時機,調節課堂氣氛,在適當的時候利用臉部表情、語調及相應的體態表露自己的喜怒哀樂,最終引發情感***鳴。

利用情感的動力功能,可以促進道德行為的發生。在有了壹定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之後只有付諸行動才能真正使道德內化為自己的品質。道德行為的發生,既是培養學生壹定品德的最終目標,同時也是衡量壹定品德是否形成的標誌。情感是活動中的壹種體驗,反過來它又對行為產生直接影響,成為行為的直接動力。

以孔子為例,他時時增強自我的品德修養,用正直的言行獲得了學生的尊重,並且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楷模,“親其師,信其道”,使得學生接受他的道德理念,最終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時,孔子還鼓勵學生勇於付出行動,在實踐中獲得真知,孔子還根據不同人的性格鼓勵、引導學生持之以恒,讓已經發生的道德行為不至“曇花壹現”。

結語: ?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主觀態度和體驗,情感與需要和期望的相符程度有重要關聯。凡是與人的需要相符合,能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能使人對其產生肯定的態度, 因而產生積極的情感, 反之,凡是與人的需要不相符合,不能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 就會使人對其產生否定的態度。情感還具有感染性和移情性。在壹定範圍內,人的情感可以擴散開來, 感染他人, 移情別物,這壹規律能夠協調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充分地將情感規律應用於教育教學中,使情感教學不再僅僅停留在學術上探討的階段,能夠走進課堂,走進人們心裏。

參考文獻:

1.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習》[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56頁.

2.盧家楣.《心理學與教育——理論和實踐》[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24頁.

3.張誌勇.《創新教育: 中國教務範式的轉型》[M],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4,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