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桑黃是壹種木腐菌,其營養以碳源和氮源為主,最適碳氮比為 20:1,同時輔以少量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 。栽培中桑黃菌原料來源廣泛,大多數闊葉樹及桑枝、杜仲枝木屑、中藥材植物提取廢渣,加適量的麩皮即可作為培養料。其次,桑黃菌屬於高溫型藥用菌,菌絲在 15~32℃的溫度條件下均可生長,最適生長溫度為23~25℃;出菇溫度在 15~35℃,最適出菇溫度為 25~28℃,溫度低於 15℃、高於 35℃均不利於桑黃子實體生長。溫度過高,子實體容易感染黴菌,產量低或生長停止;溫度低於15℃時,子實體形成緩慢或不產生原基。袋料栽培菌袋培養基含水量應為60%~65%,子實體生長期空間相對濕度應為 85%~95%。桑黃菌菌絲培養階段不需要光照,強光照會抑制菌絲生長;子實體的生長需散射光(三分陽七分陰,透光度30%~50%),最適合的光照強度為300lx。桑黃菌菌絲生長對空氣無特殊要求,但子實體形成和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充足的氧氣,空間氧氣不足不利於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和發育。自然條件下桑黃子實體發生在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陜南在每年 8~10 月為集中盛產期。根據其生物學特性和陜南地區的氣候特點,要求當年 2 月中下旬制袋,3~4 月栽培菌袋養菌管理,5~10 月出菇。目前,國內桑黃栽培方式是室外陰棚木段埋畦栽培、陰棚袋料立式栽培和室內層架式栽培等。其中室內層架式栽培相對栽培環境條件易控,空間利用率高,不易造成汙染,推薦使用。母種制備 8~10 月進行野生桑黃子實體采集,采用組織分離方法將桑黃菌子實體表面消毒,切取0.5cm 0.5cm子實體組織塊接種於改良PDA培養基試管中,培養基配方為去皮馬鈴薯 200g、葡萄糖20g、瓊脂粉 17g、磷酸二氫鉀 1g、MgSO 4 0.5g、V B 110mg,過濾後的桑枝浸出液 1000mL,pH自然。接種後置於25℃恒溫暗室中培養3d,培養基未汙染會從組織塊長出黃色絨毛狀菌絲,如發現有綠黴、細菌、曲黴等雜菌,應及時剔除。待桑黃菌絲長到離接種塊 2~3cm時,從邊緣挑取菌絲進行轉接,壹般轉管 1~2 次可獲得桑黃純化菌絲。菌絲長滿試管壹般需要 10~15d,滿管後將母種置於 4℃冰箱中保存備用。
原種制備 原種壹般采用麥粒培養基,配方為小麥麥粒 98%、石灰 1%、石膏 1%、含水量 60%,pH自然。原種容器為 500mL栽培瓶。在接種原種前提前 6h以上拿出母種試管進行活化,將母種接種於滅菌後冷卻至室溫的原種培養基中,1 只試管母種可接 6~8 瓶原種。接種後將菌種袋放置 25℃環境恒溫、遮光培養,壹般 30d左右原種菌絲可發滿,發滿後放置冷涼、通風、避光的地方待用。
栽培種制備 栽培種采用木屑培養基,配方為:桑枝木屑 40%、櫟木木屑 40%、麩皮 18%、石灰1%,石膏 1%,含水量 60%,pH自然。栽培種容器為14cm 28cm 0.006cm的聚乙烯菌袋,每袋裝濕料0.7kg。滅菌後取出冷卻至室溫,在無菌環境下接入桑黃原種,1 個原種可接種 60~80 個栽培種。接種後管理同原種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