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可食用,味如米飯,易消化吸收,可煮粥煲湯。夏秋季冬瓜湯可隨餐食用,清熱利濕。薏米因其營養豐富,是老人、產婦及患慢性病的兒童、體弱者及病後恢復期的良好藥膳,可經常服用。無論是滋補還是治病,效果都很溫和,微寒不傷胃,健脾不膩。據悉,薏苡仁成分薏苡仁酯不僅具有滋補作用,還是壹種抗癌劑,能抑制艾氏腹水癌細胞,可用於胃癌和宮頸癌。可利尿、消除關節痛、止痛,用於排尿困難、腳氣、風濕性關節痛。但生薏苡仁因其寒藥性,不宜長期服用。
炒薏米就是取幹凈的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當它膨脹時,拿出來讓它冷卻。微焦,微香。然後幹燥得到油炸薏苡仁。炒後薏苡仁藥性趨於溫和,健脾利濕效果更好。人少動,吃得多,愛熬夜,吃得多,又肥又膩,生活壓力大,所以容易脾虛濕盛,出現頭暈、體重重、四肢懶動、舌苔厚膩等癥狀。這時候他們可以選擇吃炒薏米健脾利濕。炒藥用麥麩,即將薏苡仁與麥麩壹起炒。鍋熱的時候撒上麥麩,用量是薏米的十分之壹。加熱至冒煙時,加入幹凈的薏苡仁,翻炒至表面發黃發脹,撈出。篩去麥麩,放涼,有淡淡的香味。根據中藥炒香程度的不同,這種香氣可分為黃炒、焦炒和炭炒。炒黃是指用文火炒至藥材固有香氣,或爆香時。炒制可以緩解藥物的過度偏好,同時還能散發香味,理氣解郁。
壹方面平復藥性,另壹方面也增強了健脾的功能。麩炒薏苡仁的健脾效果優於炒薏苡仁。所以如果妳脾虛,經常腹瀉,吃的少,腹脹多,可以選擇麩炒薏米,效果會更好。比如有的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可以治療脾虛泄瀉,經常熬薏米湯,但是沒有效果。這是因為生大麥是涼的。如果用炒大麥煮粥或者喝壹勺茶,效果很明顯。麩炒比單炒薏苡仁效果更突出。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不足,飲食差,運動少,脾虛濕盛。要祛濕養心,健脾胃。將薏米和紅豆磨成粉,目的是使其有效成分被人體充分吸收,而不會對脾胃造成任何負擔。千萬不要在煮過的大麥和紅豆中加入大米。因為大米生長在水中,含有水分,又濕又粘,所以煮熟後會變稠。紅豆和大麥除濕不濕,所以不濃不清。中醫是利用其純天然去除人體濕氣。飯壹放,水壹放,整個粥就稠了。雖然味道更好,但是因為那壹把米,紅豆和大麥都浪費了,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