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慣
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征是頸部,肋骨可以向外膨脹以恐嚇對手。眼鏡蛇被激怒時,會豎起身體前部,向脖子兩側擴張。這時它背上的眼鏡紋越來越明顯,同時會發出“呼呼”的聲音來恐嚇敵人。其實很多蛇或多或少都能把脖子脹起來,眼鏡蛇只是比較典型而已。眼鏡蛇有多種顏色,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色和白色。大部分眼鏡蛇都比較大,壹般長度在1.2到2.5之間,最長的有6米。眼鏡蛇毒是壹種高危神經毒液。眼鏡蛇的上頜骨較短,前面有槽齒,槽齒後面有1到幾個細齒。眼鏡蛇不喜歡運動,頭部呈橢圓形,尾巴呈圓柱形,整個脊椎有壹個向下的突起。頭和背上有對稱的鱗片,但沒有頰鱗。我國分布的眼鏡蛇只有8種左右,常見的有眼鏡蛇、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
眼鏡蛇主要生活在海拔1 km以下的丘陵和低山地區,或平原地區灌木叢和竹林中的火溪旁。眼鏡蛇生性兇猛,耐熱,主要在白天活動,多為陽性。它們用毒液殺死獵物,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如老鼠、鳥、蛋、蜥蜴、魚、蟾蜍和其他蛇為食。適合眼鏡蛇生活的溫度壹般在20℃到35℃之間,所以它們會冬眠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5-6月是眼鏡蛇的交配期,6-8月是產卵期。雌蛇壹次產9 ~ 19枚卵,有護卵習性。眼鏡蛇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臺灣省、雲南、貴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
毒性
眼鏡蛇是壹種有前溝齒的毒蛇,尖牙短,毒液主要是從神到毒。被眼鏡蛇咬傷是致命的,尤其是被大型眼鏡蛇。蛇毒的殺傷力也取決於毒液的多少。毒液中的毒素會麻痹被咬者的肌肉或破壞其神經系統,還會影響被咬者的呼吸。眼鏡蛇的獠牙位於嘴的前部,有壹個凹槽附著在上面,可以分泌毒液。眼鏡蛇咬傷的早期癥狀包括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頭暈,然後逐漸出現呼吸肌麻痹。
眼鏡蛇的天敵是灰貓鼬和壹些猛禽。貓鼬可以直接啃眼鏡蛇的腦袋,但是在打鬥的過程中,眼鏡蛇也會咬貓鼬。所以貓鼬在昏厥數小時後可以自行解毒醒來,但有少數會被眼鏡蛇吞噬。
幾種典型的眼鏡蛇
1.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主要生活在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海拔1800 ~ 2000米的山林邊緣近水地帶。眼鏡王蛇體型較大,體長可達6米,深棕色皮膚上有白色條紋,腹部呈黃白色。壹般來說,幼蛇是黑底黃白,是世界上最大的門牙蛇。
眼鏡王蛇白天捕食,晚上在巖石縫隙或樹洞中休息。它們是壹種喜歡獨居的蛇。通過噴射毒液或咬住獵物來獲取食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門牙蛇,非常兇猛。眼鏡王蛇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它不僅捕食老鼠、蜥蜴和小鳥,還捕食其他蛇類,如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毒蛇。
眼鏡王蛇是卵生動物,通常用落葉築巢。每年7-8月是它們產卵的好季節。雌蛇在落葉構築的巢中產卵20 ~ 40枚,卵徑65.5 mm× 33.2 mm,雌蛇護卵性強,經常趴在卵上保護卵。孵化出的幼蛇有50厘米長。
眼鏡王蛇是蛇類的克星,在毒王排行榜上排名第九。以吃蛇為生的眼鏡王蛇嚇到了很多蛇,沒有其他蛇能在它的領地存活。壹旦受到驚嚇,就會像動物壹樣,身體前部高高挺立,吞食前端分叉的細長蛇,頭頸部隨獵物靈活轉動,獵物難以逃脫。最可怕的是,即使不被激怒,它也會主動出擊。被眼鏡王蛇咬傷後,大量毒液可使人在1小時內死亡。
眼鏡王蛇肉質鮮美,蛇毒和蛇膽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蛇皮還可以做成工藝品。所以在野外發現的眼鏡王蛇幾乎都是被人類捕殺的。如果我們不采取保護措施,它將會滅絕。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
2 .珊瑚眼鏡蛇
珊瑚眼鏡蛇基本上和壹般的眼鏡蛇壹樣,斷頸,吻部巨大。珊瑚眼鏡蛇,頭小,吻鱗大,利於打洞,身體粗壯,鱗片小。
珊瑚眼鏡蛇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分布區最南端的知名亞種,特征是背部珊瑚紅色,側部以下為淺紅色或乳白色,有黑色橫斑;納米比亞亞種,背部為土白色或灰褐色,有淺色橫斑,頭部為黑色;安哥拉亞種,全身白色或灰棕色,頭部顏色很淡。主要分布於南非、納米比亞、安哥拉或其他地區的灌木和沙漠草叢中。雌蛇壹次產卵3 ~ 11枚。
3.其他人
在非洲,有能噴毒液的眼鏡蛇和不能噴毒液的眼鏡蛇,與亞洲眼鏡蛇沒有親緣關系。
分布在南非的唾沫蛇和非洲的黑頸眼鏡蛇都是能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後者比較小。毒液準確地註射到受害者2米多遠的眼睛裏,如果不及時清洗,會造成暫時或永久失明。射毒眼鏡蛇能把毒液噴到較大動物的眼睛裏,使它們暫時失明。如果及時清理,壹般不會造成永久性損傷。